棉说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棉花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被种植了多年,从一颗棉籽开始,经过种植、采摘、轧花去籽、弹花、纺纱、染纱、络线、经布、穿综插筘、拴机织布,经过无数劳作者的手,最后成为一匹棉布到达我们的手上,是多么不易。”

趣趣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数年采棉花活动,发现有绝大部分的人对棉花来源不太清楚,今天的孩子更不认识棉铃桃是什么“东东”。

这对于一个曾经引以为自豪的纺织业大国,是多么令人叹息的事啊。

棉花简史

=影响中国的洋作物=

中国虽然是栽桑养蚕的发祥地,棉花却不仅是舶来的,而且进入中国人生活的时间并不长。

在棉花登场抵挡风寒之前,我们的祖先能凭藉的是丝、麻、葛。然而丝绸太贵,远非编户小民所能消费;麻和葛虽便宜,保暖性却不尽如人意。

《王祯农书》曾把棉花同丝麻相比,棉花的优点一目了然:“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麻,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康熙曾撰《木棉赋》。文中的木棉,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高大的开满红硕花朵的英雄树,而是古人对棉花的别称。这篇赋里,康熙追溯棉花的来历时说它“道伽毗而远来”。

伽毗也就是迦毗罗卫国,康熙的赋中,用它代指印度。事实上,棉花家族中的印度棉,就是古印度人培育出来的。

△其实古人在衣物的选择上并不多

虽然印度具体是从何时起开始种植和纺织棉花还尚无定论,考古学家已经在印度河谷信德地方的古墓中发现距今多年前的棉织品和棉线,甚至还在这一带找到了棉的野生种。

野生棉发黄,长毛间没有绒毛。由此可以推断出,或许是智慧的古人采集了野生棉用于纺织,之后一步步驯化培育为现在更适合纺织的品种。

△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生葛织物

公元11世纪之前,欧洲几乎没人见过棉花。从铜器时代到中世纪,那里的人们就一直穿由亚麻、兽皮或羊毛织成的衣物,进口的棉布非常罕见。

在中世纪的民间传说中,棉花遥远又神秘,以至于人们认为它是长在一种动植物杂交体“树羊”身上的——白天,树上的小羊在静静生长;夜晚,枝条便垂向水边,花萼里的羊便低头喝水。所以德语里面的棉花一词直译是“树羊毛”。

圣雄甘地是这样说的:印度人开始用棉花织布时,欧洲人还生活在野蛮、无知和荒芜之中。

棉花种植起源于三个地区:南亚、东非和美洲中部

主要是南纬32到35度,以及北纬37度左右的地带。这些地区的无霜期为每年天左右,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降雨量在-毫米之间。

△这三大地区各自独立地发展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

欧洲和棉花无缘,因为棉花很难在寒冷的欧洲大陆上生长,欧洲人接触棉花是12世纪的事了,当时他们看到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布料,简直犹如见到天赐神物。

△中世纪手工作坊

汉朝时,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贯通,棉花也像苜蓿、胡萝卜、葡萄等众多中亚、南亚和西亚作物一样流布中土。

不过,尽管汉代的典籍中就能找到棉花的记载,但在宋元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没能把棉衣穿到身上。因为,印度棉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喜热,好光,这决定了它只能生长在广东南部等少数地区。

在我国的棉花栽培历史上,先后种植过四个栽培品种:海岛棉(印度长绒棉)、亚洲棉(印度粗绒棉)、陆地棉(墨西哥细绒棉)和草棉(欧洲粗绒棉)。

△西印度群岛的海岛棉,产量只有全世界棉花总产量的十万分之一以下

宋元时期,原产于欧洲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棉,从西北的陆路和东南的海路分头进入中国,从此,开始了棉花衣被中国的绚烂之旅。

对此,《中国棉纺织史》认为,印度棉和宋元时传入中国的草本棉属同一种作物。在欧洲,它由多年生变成一年生;而在包括印度和中国南方的亚洲地区,由于气温高,始终未蜕变。

△棉花并不是花,棉花植物开的花卉是乳白色或粉红色花卉。棉花平常说的棉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子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子内部的纤维。

元朝时,棉花种植是个大发展时期,也摆脱了长江流域单靠丝麻做编织的困惑。元世祖还曾下诏置办江东、浙东、江西、湖广、福建棉花提举司,征取每年上缴十万匹棉布。

棉花

=曾经的上海市花=

当年满清王朝的大臣张之洞在筹备纺织厂和织布厂时,从美国选择引进更适合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陆地棉,这种起源于中美洲的棉花可以春种夏收,成了我国近代以来主要棉种,也是世界上栽培量最广泛的棉种。

△《社会局拟议上海市花》,《申报》,年1月24日

至此,棉花与丝麻成为了我国人民穿着的主要原料。古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指出江南中棉种植最早的地方就是松江(今天的上海)。

上海由于江流堵塞,沙泥地的地势也逐年抬高。在没有电动力的时代,要种水稻,能灌溉的河流成了最大的困难。所以,在元、明、清、民国时期,上海大面积地种植陆地棉,棉花成了上海最大的农作。

△事实上,棉花最早是作为观赏花被引进中国的

据《上海园林志》记载,民国16年(年)上海建市后,一些社会人士认为上海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市花。民国18年1月24日,市社会局以莲花、月季等花卉作为市花的候选对象,后又增加棉花、牡丹和桂花。

最后,共收回1.7万余份选票,万万没想到,其中棉花票数张,名列第一,当选为上海市花。

既然说了那么多棉花,那就顺便说一下上海旁史记载的棉花种植,说一下上海农业这种重要农作物的生成。

棉叙

=棉籽的旅途=

棉花为锦葵科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种植最宜在春深四月间,取月前轧取得花核(圆厚为佳)穴种或者漫种。

所谓穴种就是镵(chán)地作穴,就是挖一个约两寸深宽的小洞(七十年代农村有一种用脚相助的铁制工具),穴洞中置放四五枚棉核,穴与穴约尺许之距。

春初多雨,杂草也会伴着榆钱大小的花苗疯长,草裹花会影响棉花生长期。“锄花要趁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

”黄梅到夏至期间,只要烈日暴晒,妇女便荷锄下田开始“脱花”(除草),周期内约六七次。

“叶赪转黑茂丛丛,吐出黄花晕紫红。”转眼棉花进入盛夏,枝丫上的初苞开出了朵朵黄花,花骨朵就是日后的棉铃子。棉铃内有四五房,房内便是绵白之絮,好的棉枝能生五六铃或者九铃。

△清晨初开的棉花

和木芙蓉一样,锦葵科的棉花在授粉后也会变色。清晨初开为浅黄色,授粉后逐渐变红,当日晚些时候就凋谢了。

棉花生长就喜欢盛夏的烈日,所谓水稻旱棉,棉花喜旱不喜湿(棉铃内太湿易烂),当九月棉铃桃成熟时,烈日将棉铃房崩开,四房内雪白的棉絮如银光吐泻,“捉花”开始了。

△非遗之路

一个专用布袋系在胸前,两手飞快地将雪白的棉絮扯下塞进布袋中。由于陆地棉最高不过一米二十左右,大人需要弯腰易累,而儿童两手正适宜棉铃位置,况十龄童穿插于枝丫间比大人方便。

所以,“捉花”这项劳动儿童最适宜。

△趣趣非遗之路

“捉花”后的棉花还有点新鲜潮湿,这就需要将棉花放在芦帘上摊匀在场头“晒花”。

花要经常翻身,使之能蓬松晒干,而负责翻花的人必须坐在高脚凳拿竹工具给棉花翻身,等棉花晒干,花絮蓬松后,便置放在透气性好的蒲包内送轧花机“轧花”,轧出的棉核经挑选圆润的置放明年春种。

当时,上海龙华乡的纯黑棉核为最好,收成也有亩产百斤,称为“满担”。

△趣趣非遗之路之轧棉机

纺织

=衣被天下=

上海大面积棉花种植已不再复有,这些棉田劳动也将失去,再过几十年,富有种植棉花经验的中老年人们都将离开,再也没有人津津有味地回忆起上海这个棉花大户曾经的存在。

古人曾有一首诗“东舍新娘坐拣花,轧花老媼住西家,一弓绝妙弹花手,搓就棉条待纺纱。”

△趣趣非遗之路之三锭纺车

种花,脱花,捉花,晒花,拣花,轧花这一系列前期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要进入纺织工序,而纺织的头道工序就是“弹花”。

“弹花”必要用特殊工具,这套工具对时下年轻人很陌生,而中老年人都见过。在上世纪末,上海城内还经常有走街串巷为居民弹棉花,将团团棉花扯成花絮,这就叫“弹花衣”。

有部喜剧电影中黄宏和魏宗万演绎的就是这套工具,还现编一首“弹花歌”。木制弓柄呈弧形,以羊肠为弦绕系两端,坐“弹花凳”,左手执弓,右手持木制“弹花锤”击打弓弦,轻碰棉花,使花絮受振动舞蹈而起,将棉团扯碎。

弓弦的振动声清脆悦耳,可绵传方圆百米外。

△趣趣非遗之路——轧棉机

二道工序是“搓条子”,用两尺长的细竹子削如箭,名“栅子”,卷棉絮而搓之,并配合使用状如桶盖的“搓花盖”,将棉絮搓成线条,上纺车。

单轮手摇纺车的缺点就是一手捻纱一手摇轮,由于手动速度与力度均衡差,而常导致纺纱时断纱。

△单轮手摇纺车

上海的纺车与他处不同,就是黄道婆自创的一手制三纱,改动后用双脚运动曲柄带动木轮,同时也带动皮带上方的三根芦管同向运转,将棉絮缠绕成纱线。

据记载水平高的纺纱者,日纺可得八两。用苇管做筒子,将纱绕满后等待上织布机。

△趣趣非遗之路——纺车

我们沉迷于科技革命带来的便捷,却日渐疏离自己的内心。

趣趣希望通过传统手工艺活动把我们曾有的惜物情愫找寻回来,让我们的思想通过双手赋予物品以灵性,唤醒我们与自然万物曾经紧密相连的记忆。

???采棉纺线、制作缸酿酱油、古法蓝染花布—一朵棉、一粒豆的非遗之路(、大巴)活动已经成行,11月10号新增一期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码报名。

扫码快速报名

传说中的三锭纺车

見素抱樸和光同塵逸游天下趣享自然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采棉纺线、制作缸酿酱油、古法蓝染花布—一朵棉、一粒豆的非遗之路(、、大巴)线路详情及报名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tz/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