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费用贵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1009.html

猫老师伴你成长~

古书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俗话说:“数九寒天”。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同时,小寒也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首关于小寒的古诗词《窗前木芙蓉》,在古诗中邂逅冬日最美的风景。

原文

窗前木芙蓉①

宋·范成大

辛苦②孤花破小寒③,

花心应似客④心酸⑤。

更凭⑥青女⑦留连⑧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⑨。

注释

①木芙蓉:即芙蓉花。

②辛苦:形容其孤寒冷落以及开花之艰难。

③破小寒:小寒指天气稍寒,破小寒指冒着微寒。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④客:离家在外的人。作者用以自称。

⑤酸:即艰辛,与前句辛苦相呼应。

⑥更凭:哪怕,就算是。

⑦青女: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霜雪之神,主管降霜下雪。

⑧留连:逗留。

⑨愁红怨绿:形容秋末花叶残败的样子。

翻译

孤单的木芙蓉冒着秋日的微寒在努力地盛开着。

它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

木芙蓉即使经受着那严寒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

它也决不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创作背景

诗一破题便讲“辛苦孤花破小寒”,把所咏之物推入了一个特有的氛围之中。芙蓉秋季开花,清丽淑雅。既不象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不似梅花一般俏瘦冷峻。但她在某种意义上却又兼俱了前二者的特点:艳丽大方,绽开于百花凋零之时,秋风小寒,自是风姿依然。所以诗人讲“辛苦——孤花——破——小寒”,其间实际上重重叠叠了多种意蕴。以“辛苦”和“孤”言其本身之无依,同时也暗衬花开之不易;以“小寒”点明时分,推出自然光景,亦在照应花开之不易;中间贯之以“破”,使得原本对立的双方出现了某种倾向。但就全句来看,破则虽破,但并未泯灭其“辛苦”,未摆脱其“孤”,因而这句所提示的氛围,依然带有明显的凄清冷落的色调。接下第二句“花心应似客心酸”,就是在这种基调之上的延伸。它已由孤花破寒之辛苦表象进而更加深入到花的内部,讲花“心酸”。当然,这里花之所以“心酸”,归其始因,也还是由于前句所言之“辛苦”和“孤”。所以这两句在内蕴上是紧紧相连的,二者同承一脉,意在表明霜天芙蓉的孤寂寒凄之状,从而加深其内心所潜藏的落寞苦楚之情。

随后两句,整体地看,既可以视为是前两句的连续,又可以当作是前两句的承转。如果说前面讲“心酸”已由表层而潜入内心,那么这两句则是从内心所激荡上来的主观意愿。它不仅反映了诗人所咏的芙蓉之情,而且也表现了一种骨格,一种气质。

“更凭青女留连得”,似乎是一种骄傲自豪的宣言:霜风秋寒,你随意盘桓吧!其中的潜台词也就不言自明了。芙蓉又被称作“拒霜”,观其名就知是不畏霜寒的花木,因而此处呼唤霜神,恰巧突出了其坚强的个性,同时也与那些争胜斗妍的春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未作愁红怨绿看”,“愁红怨绿”是指在风雨摧残中春花凄然零落、愁怨无奈的情状,暗示了春花虽然艳丽,但其本质上却是那样地柔弱,那样地经不起风雨。这样的写法,不仅带有一种理性的说明,而且在视觉和感觉上仿佛也创造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体。

作者简介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多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但更鼓声声,吹灯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制造了更深人转静的环境气氛。“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它以“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更深人静的过程,借助“沉沉”“渐渐”四叠字便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使人仿佛听到夜神走动的脚步声。它又以两散行句结束,特意突出后二句雪映月增明的绝妙景致。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写雪映月愈明的景色。“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灯本以照明,吹灯而窗更明,是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末句不言雪而雪自见。诗人这时也许已和衣上床,却又欹枕待月。一年最后一个“十五”,既有明月当空,又有白雪洒地,很可能是诗人一生少遇的良宵。这时一盏寒灯,显已成为多余。不由起坐吹灯,临窗赏玩。由于白雪映衬,月光显得分外皎洁。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昼。

  “月照一天雪”五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映雪赏月的独特感受,既写了实景,又传出真情,全诗就因有了此句而大增光彩。这两句的艺术灵感,也许是受张九龄“灭烛怜光满”的诗意的诱发,但它不是“望月怀远”,而是映雪赏月,则显属诗人的创造。它也不像韩愈、苏轼因有谪迁经历,而生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情思,只是直写这年最后一个“十五夜”雪中看到的月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zp/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