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韵味无穷,引人深思。在这其中,韩愈的《木芙蓉》尤为引人注目。《木芙蓉》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意,在唐诗的海洋中独树一帜。它不仅展现了韩愈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更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新开的寒露花丛,其艳丽之色远胜于水间的红艳。其美丽的色彩又怎会令人嫉妒?只因它与木芙蓉同名,便有了这份奇妙的缘分。在官渡的傍晚采撷,古祠的空旷中搴取,都是为了留住这份美好。愿人们能够时常欣赏,不要让它随风飘逝。木芙蓉在寒露时节绽放,其色泽之艳丽,远胜于水中盛开的莲花。这两种花朵虽同为美丽,却难免相互嫉妒。然而,它们都拥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仿佛这份奇妙的缘分将它们紧紧相连。江边的莲花早已凋零,而渡口处的木芙蓉却依旧繁茂。愿人们时常驻足欣赏,共同守护这份美好,不让它们随风飘逝。

诗词赏析:

本诗以“木芙蓉”为吟诵对象,展现其独特魅力。自古以来,荷花在夏日绽放的美丽常被文人墨客所赞颂,如宋代的杨万里和周邦彦等。然而,韩愈在秋季遇赦量移江陵时,却意外发现了池中荷花已败,唯有木芙蓉依旧盛开。因此,诗中将荷花与木芙蓉进行对比,突显了对木芙蓉的喜爱。

首、颔二联从季节、颜色和名字三个方面对荷花与木芙蓉进行对比。首联明确指出木芙蓉在秋季绽放,其鲜艳程度远胜于水中的荷花,这里的“远”字既指时间上的差距,也强调了颜色上的浓烈对比。颔联进一步阐释,木芙蓉并非因嫉妒或攀比而与荷花争艳,其鲜艳只是一种自然的绽放。

颈联通过描绘江上采荷与枝头摘木芙蓉的场景,进一步突显了两花的生长时节和状态。此时,江上的荷花已枯萎无法采摘,而古祠边的木芙蓉却依旧鲜艳。诗人巧妙地反用了屈原的诗句,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尾联表达出诗人对木芙蓉的深深眷恋,希望未来能常来欣赏这份美好,并祈求上天让木芙蓉能够长久绽放,不要随风飘逝。这份对木芙蓉的喜爱,不仅源于其外在的美丽,更因其内在的独立自守的品格所打动。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为“祖籍昌黎郡”,因而世称“韩昌黎”或“昌黎先生”。他是唐代中期的重要大臣,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秘书郎韩仲卿之子,他才华横溢,曾在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并参与平定了“淮西之乱”。然而,他因直言上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宦海生涯因此起伏不定。尽管如此,他仍累迁至吏部侍郎,被人们尊称为“韩吏部”。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离世,享年五十七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文”,因此后人称之为“韩文公”。元丰元年,他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追封,封为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这进一步彰显了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享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盛誉。他与柳宗元并肩被称为“韩柳”,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齐名,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以及“文从字顺”等写作理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韩昌黎集》等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zp/1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