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歌史料征集选登(七)

“今天”网事一瞥

黑光

如题,一瞥乃将就之语。自忝列《今天》网络版编辑至网站关闭,迄六个年头,期间局限和不局限地做了些“今天”网事。海客说:“网站后期工作,黑光出力最多”。窃以为这个力,于个人是“岂可不自量力”,于《今天》则是可有可无。就像人潮涌动的广场,潮退之后有人回家,有人流落他乡;只有广场还在那里,广场之上,是亘久不变的天空。

提起北岛、芒克、黄锐于年冬创立的《今天》文学杂志,当时的诗写者几乎无人不知。那是甦醒年代从西单墙走出的第一份文学民刊,徐敬亚在《燃烧的中国新诗版图》中,喻其为“中国第一根火柴”。我读到《今天》创刊号,是在年春。能读到,缘于就读的西北大学有几位文青与北岛们交集,他们从京城带回了这根火柴,顺势点燃了中文系学生自办的《希望》杂志和踵其后历史系与经济系学生自办的《我们》诗刊。

《今天》步入互联网平台是年的事了。网站注册地在美国,初名“今天视野”,定义为“《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主编是在美任教的王瑞先生,版式设计为李晓军,后台管理和服务器维护为白宝明。期间还有芝加哥《文化与生活》主编辛放、旅美作家李大兴、陈谦、新西兰籍作家胡仄佳等先后加盟。

年夏,在西安大雁塔一侧的音乐茶座,我与回国讲学的王瑞相识,此后我们几乎每年都有见面,聊得投契。王瑞兄长我两岁,大学毕业后曾在北外译员班受训,后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纽约总部供职,80年代后期到北伊利诺斯大学留学,获得信息学硕士、英语教学博士学位,年后相继任加州洪堡州立大学教授、洪堡学院院长、校图书馆馆长等职,发表有长篇小说《他乡故国》及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多篇。以王瑞兄的知性、素养和阅历,被委以《今天》网络版责任,是让人信服的。事实上,在某段时间内,“今天视野”基本由王瑞一人独撑。我也始终相信:“虽千万人吾往矣”是智慧、勇气、道义观和宇宙观的合一。

一直以来,在陕西考古圈子,我被视为异类;同学聚会,被调侃为“考古界写诗最好的和诗歌界考古最好的家伙”。如是,避开了两个圈子的形式主义骚扰而专享“独处”。或亦因此,王瑞兄在年7月的“今天推荐”栏目发了我的专辑,包括一篇《寰宇深处的歌声——记胡宽、老闷和『我们』社团》及一组诗歌,末一首是《暗黑》:

暗黑里,许多声音搂抱一起

像采花的蜂儿搂抱着

阳光下的一件衣裳

在更深的暗黑里,有一个声音

被逐出家门

它无助地举着一根羽毛

流落到时间背后

藏在月亮口袋里的星星,在静夜里

又回到我打坐的蒲团下

悄悄支起一口黑锅……

风又吹来了。现在

我知道我得了信,还同时拥有了

同一扇门的不同的两把钥匙

——暗黑还在膨胀

学生时代,我和王瑞曾在同一座城市念书;这城,历尽了周秦汉唐洗礼,光华、寂灭、复甦是其上升和跌落的历史底片;渡尽劫波,臣民变国民,但距离公民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与王瑞兄的相识,肯定是我编辑生涯中并非偶然的事件。

“今天视野”自年开设“今天推荐”专栏,入列诗人及诗评家有(按推出次序):柏桦、余夏云、刘晓萍、张慈、黄土路、黑光、钟鸣、张祈、程宝林、倪湛舸、王寅、桑克、蓝蓝、马兰、翟永明、施雨、潘维等。该栏目不唯推荐诗人,也不时地推出小说、散文、随笔作者。~年间,还不定期发布主题专辑,如“文革四十年”纪念专辑、纪实摄影展与宋庄专辑、中国独立电影专辑、香港十年专辑、记念汶川大地震亡灵专辑等,可谓独立潮头,观江海汹涌。

网站即名“今天视野”,首辟“《今天》杂志”栏目,刊出内容为《今天》在海外复刊后确立的季刊电子版,分为春季号、秋季号、夏季号、冬季号——每年四期,每期收录作品有限。作为补充,“诗歌”栏目则收录较广,举凡诗坛徜徉者多有露面,其中河南诗人丁南强的《邙山居》系列给人印象较深,一句“识破了邙山,一身轻。”道出了常招惹帝王陵寝的我等考古人之所思所悟。至于“散文”“小说”“访谈”“评论”等栏目,篇幅所限,恕不一一。

年,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1月南方大雪灾;5月汶川大地震;8月北京奥运会。这一年,旷世天灾和奥运激情接踵上演,人文关怀和体育热度抵达极致。记忆中,港人赈灾大陆,尤其引人瞩目,由此锁定了香港回归10年后的最佳认同时间表。

也是在这一年,改版后的“今天”网站携“今天论坛”进入兴盛时期(同一时间,我在陕主持的“汉唐网”及“汉唐论坛”步入全盛阶段,冥冥之中的巧合,抑或互联网论坛兴盛的末班车遗影)。彼时,王瑞兄续任《今天》网络版主编,入列编辑有:李大兴、陈谦、胡仄佳、郭陶然、商略等。“今天论坛”开办不久,李大兴即接替韩东出任管理员,挑起了论坛总版主的担子。为襄助大兴工作,北岛、柏桦作为普通版主亦亲临论坛发言。论坛的活跃、热络、诗艺和思想交锋不时涌现,八方焦点“飘风特辑”办得风生水起,诸如纪念梁健、纪念张枣、纪念马雁暨作品讨论,潘维作品、桑克作品、蓝蓝作品、余怒作品、陈先发作品、杨典作品、宇向作品讨论,以及汶川大地震纪念等。由是告慰逝者,致敬诗人,发掘诗歌之灵、之秀、之魅、之征象、之风骨、之喻体、之现代和后现代。

数年后,论坛趋于淡静,许多熟悉的面孔落叶般飘远了。但北岛先生还在,几乎每晚乃至凌晨的“在线会员”一栏,仍能看见先生登录,使大家心生温暖。也就在那时,我忝列论坛“贵宾”,与北岛有了论坛短信交流。之前,作为《今天》网络版编辑,我和阿乙都是迟到者。阿乙作品见刊《今天》是在年“春季号”上,阴差阳错走出警校的阿乙,正是通过“今天论坛”被慧眼认出而成长为新生代知名作家的,用阿乙自己的话说:“假如没有当时今天论坛版主的推荐,假如不是北岛先生看见我在论坛贴出的作品,那么我可能还要沉寂下去。”再后来,台湾诗人冰夕、旅美学者作家丁子江亦相继加盟,构成了编辑队伍最后的班底。

即为编辑,问谁都是夙夜在公,尽职尽责。具体是:   年,美籍华人朱威廉回到中国,于年12月在上海创办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中国本土第一个文学网站诞生。

年,范倍主编《终点》网络诗歌月刊,年在“乐趣园”网络社区建立“终点”诗歌论坛。《终点》宣告了传统诗歌媒体一统天下时代的终结,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点,也是一个时代的起点。

年,同样重要的网络诗歌事件还有:重庆诗人李钢、李元胜等创办《界限》诗歌网刊和网站;福建厦门教师李可可创办“中国诗人”网;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李永毅创办“灵石岛”诗歌资料库网;大型网络社区“乐趣园”在上海诞生,随后几年,一千多家诗歌论坛建于它免费提供的网络空间。在中国网站用户平均逗留时间排名中,“乐趣园”曾经位列第二,每天访问量超过万,同时在线人数平均超过万人。

年,因而成为中国网络诗歌元年。史无前例、波澜壮阔、饱受争议、毁誉参半的网络诗歌运动序幕从此正式拉开。

  从主导载体观察,中国网络诗歌相继经历了网刊、论坛、博客、   从发展时间观察,中国网络诗歌经历了年草创,-年论坛爆发性成长,-年博客风行,年至今论坛再度升温,   短短20年,网络诗歌在数量上超过了中国历代诗歌的总和,同时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

为总结中国网络诗歌20年的发展历程和创作成就,表彰为网络诗歌发展做出贡献的网络平台、诗人、批评家,“中国诗歌流派”网发起,联合《终点》网刊、“诗江湖”网、“橡皮”论坛、“扬子鳄”论坛、“诗歌报”网、“第三条道路”论坛、“北京评论”论坛、《诗歌周刊》网刊、《诗日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pz/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