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点击上方“中财文字”   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成都。----沈盼盼

提起成都,人们更多了解的是它休闲舒适的一面,阿来却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一座城:植物是成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花也是成都的一个名片,并且是柔软馨香的推介。

作为知名作家,阿来在书中呈现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摄影,以及与这座城市有关的植物的诗词、典故。《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全书共写了21种花,非蜀地独有,有一些如桃、李、杏等都是我国南北常见的花树,但写成都的这些花,就有了西南风情,特别是阿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些四季花与唐诗宋词融化成一湾清泉,濯洗了天府之国的暗暗云雾,可饮可赏,也尽可陶醉。

首篇写的就是蜡梅。酷爱梅花的我,因地域不同,真正见识它们的时候很少,只在杭州西湖和山东大学见过两次,所以,一直没弄清“蜡梅”与“腊梅”的写法哪个正确。阿来在书中做了辨析。他认为,“蜡梅”说的是花瓣有蜡一样的光泽,是就花的颜色与质感而言;“腊梅”说的是开花的时间在腊月,都没有错,而古人更多的是用“蜡梅”这个词,李时珍《本草纲目》里就说:“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蜡梅与梅花是不同的,属于不同的类别。对于植物分类,我向来不懂,只是叶公好龙一样单纯喜欢花开。这本书不是科普书,阿来也用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讲解了门纲目科的知识,不晦涩,不枯燥。

读书解惑,开卷有益!

读这种书是闲情,读着读着,就有花星落其间,我知道,那是早些时候,种梅的花农剪下的一大枝一大枝半开的蜡梅到城里卖,有情致之人买来,插到有水的瓶子里,于是,一座城就是家家透着梅香了。

有蜡梅滋润的城市,也该是清雅不俗,品味优雅的所在了。

阿来对古诗中“咏花而不见花”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深表赞同。古代把很多花人格化了,赋予它们道德意义,比如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梅兰竹菊的象征等。他认为花就是花,没必要附会更多人的东西,反而是写花并不写花的真实容貌,绑架了花本身的美。花就在那里,你看到与否都在那里,怡然自得地美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简单地爱花,让花做回自己,当最原始的信使,遇见自己情感深处的密码,岂不更好?

要看清花的姿容,需要放大镜,这是一个外国学者的观点。笑,果然是真爱花者。我喜欢用相机微拍镜头去观察花心,果然是与肉眼不同的视觉,更细微,更轻盈,仿佛走进一个陌生的领地,忘记了自己在哪里。

很显然,阿来偏爱白色花,他认为“低调的白比高调的红更惹眼”,其实,也在用人格化的眼光审视花朵。他写了栀子花、玉兰花等白色系的花,他把玉兰花叫做花神,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六只厚厚的肉质花瓣,象牙般的,玉石般的莹润的白,欲放出光来,却收敛了那厚厚的花瓣就像是含着光,随时可以放出光,却偏偏不放”,看出来了,他尽量节制自己的情感,收敛内心的爱意,客观描写花姿,但那种喜爱早已透过薄薄的书页,香气一样散发开来,不可阻挡。

写成都物候,绕不开芙蓉,因为从五代起,芙蓉就是成都的市花。书中记载了一段趣闻,才女薛涛为写送给一个名伶的诗句,嫌纸张不好,竟然大动干戈,去造纸作坊,自己设计纸样,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造了精致绚丽的薛涛纸。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种纸,恐怕已经失传了吧。

阿来用写小说的笔写植物,描写细腻,语言朴素,也不乏灵动。喜欢那几处看似不经意的闲笔,比如明明是去看海棠,却用眼角余光看到了婆婆纳,微弱的蓝色花,心一动。看到二月蓝、紫堇,就把要看的杏花李花忘记了,和花草、泥土坐一会儿。写早樱花落,“一条曲折小径被花瓣轻轻覆盖,却有一种幽泠的意蕴”,他说,像紫花地丁这样的随处可见的草本花,仅仅靠几株就能圆满。字里行间都是细腻的爱花之心,俯拾皆是。

他喜欢单瓣的花,因为更接近野生。他认为,以繁复为美是一种贫困美学,不是物质的贫困,就是精神的贫困。阿来写这么多花朵,却不写它们是否可食,或者有何药用,这种实用主义和道德主义被他所鄙视,纯精神的享受让作者与读者走在一条路上,这就是写作的共鸣吧!

他坚持与花朵同行,而不是让花朵为己所用,这是大情怀,大悲悯。

他不反对外来植物的引进,但更喜欢多一些土著植物,它们不仅美化环境,更多的是它们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特殊记忆,它们让我们的感情有一份可靠的依止,也给城市增加一些历史的厚重。比如贴梗海棠在成都栽培甚久,古来闻名,蜀中土著,在没被命名为海棠时,就已存在十万百万年了,当人们谈论起它的时候,心中一定涌起深深的历史浩荡感。

他有一个有趣的结论,一种植物是不是本土植物,从名字就大致能知晓,一般本土的植物只有一个字,诗经里的植物大多以单字命名,如桃,说本土也不是成都,应该是河南。

花草养育了成都,更美丽了成都。我非常赞同他的如下观点,也曾在不同文字里表达过类似想法:一个城市是有自己的记忆的,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是花朵。对成都而言,就是那些树:芙蓉、柳、海棠、梅、槐……这个城市出现的时候,它们就在这里,与曾经的皇城,曾经的勾栏瓦舍,曾经的草屋竹篱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基本风貌,更带给了几代人共同的荫庇与深长的记忆。

有人说,我们会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一座城,爱一座城是因为那里有深爱的人。作为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的作者阿来,他可能会说,爱成都,是因为有那些四季次第开放的鲜花,它们让人看到美好,反省自己,检视自己所处的环境。

是啊,人与植物都是奇迹,但我们却很难对花朵“深入其内”,人的局限让我们既爱着这些花朵,又不能爱得彻底,因为我们对花无能为力,我们不如它们长久,更不如它们睿智。可是,我们和这些成都的植物一起,经历花开花落,如同我们也可以经历多次的生命循环,不让生存的疲惫使我们从自然界中滑落出来,我们会因了这些花朵而成为自然中的一员。

◎本文由中财论坛会员李立红原创。

◎转载请联系中财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pz/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