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村丨城上芙蓉锦绣舒我与成都五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读书、喝茶、沙龙、小住,繁华静处遇知音』 刘晓村:年生于成都,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先后供职于四川作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蚀城》(作家出版社)《幸福还未到来》(作家出版社),担任多部影视剧编剧、文学策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评论、人物专访等文章逾百万字。 城上芙蓉锦绣舒——我与成都(五)之大院中篇 文丨刘晓村 6 有位上海口音浓重的阿姨爱来找妈妈看中医。上海阿姨皮肤白皙,语速特别慢。她家只有一个女儿,独生子女在那个年代较为少见,她家姐姐就备受父母宠爱,娇滴滴的。她家姐姐皮肤也是特别白,瘦高羸弱,眉眼平顺,气质雅秀。上海姐姐都上高中了,不大和我们一起耍。偶尔,我看见她趴在窗台上,盯着院坝空地上跳房子跳绳的女娃子或玩斗鸡打弹珠的男娃子们,神情落寞。 母女俩长期吃中药调养身体。上海阿姨常到我家里找妈妈咨询医学方面的事情。 母女俩只要在一起就说上海话,全不管边上人是否听得懂。敏感小气的人就不大高兴,觉得她们看不起成都人。话说回来,那个时期的上海人,不是连全国人民通通看不起吗,何止成都人呢。院坝里头的好些人就说,他们早晚是要回上海去的,上海人根本养不“家”…… 院子里很有几户上海人家,他们基本都是从上海分来支援三线建设的大学生。除了他们的形象气质特出于粗糙的当地人,他们还显得尤为精明琐细明哲保身。成都人对他们的非议暗含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这其中当然也有羡慕嫉妒恨的成分。 妈妈和院子里几户上海人家关系都不错,更和其中一户、我中学男同学他家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往来。后来我到上海读大学,也受到同学外婆一家人的照顾。妈妈从来不把人的性情好歹按地域来划分,这也许和她是个医生,接触人多,始终比较理性有关。 即便和大家一样,屋头大半的家具都由公家暂借使用,上海阿姨显然也还是更会布置一些。橱柜平放在桌子对面较为平淡,放在房间的一角则别致得多;木头书架上并没有多少书可以填充,正可以当作花架子,吊兰和文竹放在上面显得清雅;又像办公桌又像饭桌的简陋的方形木桌子,铺上米色棉线钩织的桌布,再压块玻璃板,桌子上放只插着粉紫色塑料玫瑰花的白色大花瓶,那就接近于上海的电影里某户资本家家庭的局部环境了…… 总之,上海阿姨洋气的家是院子里女人们的时尚谈资。床罩(居然有床罩)收音机套窗帘桌布沙发套之类的针织物都由她自个剪裁缝制,颜色淡雅,样式新潮,非常“上海”。不断有女人向她请教编织技术。她虽尽心赐教,那些人到底天赋不及她,少有得其真传者。每逢有人向她表示赞叹,上海阿姨就微笑着谦逊地说,布料蛮便宜格,这里拼拼,哪里接接…… 7 我有个发小也是我的初中同班同学。她家几乎从来不关门,屋里凌乱的景象供一切人浏览。四个孩子回到家,各人做自己的饭,轮番吃饭。他们家像个血缘共同体,共处一室,但独自行动。时间长了,倒也生出了一份默契。她妈养的鸡最自由幸福,时常奔放地在饭桌上跑跳,根本没人去管它。 发小的妈妈戴高度近视眼镜,你永远不知道她有没在看你。她生起气来,二话不说,抓起剪刀就给他们兄妹几个甩过去。发小的外公是正宗成都人,曾是国民党军医。年,她外公去了台湾,没带上她妈。历次运动中,她妈被大批小斗不知道多少次。发小的爸爸是从北方南下四川的高干,在家里没有地位,谁都可以“欺负”他。几个孩子都喜欢爸爸,较为疏远妈妈。 同学家人的性情和典型成都人的脾性差别挺大,估计她父亲的北方基因起了作用。就是在她家出现的小偷,也比在别处自由奔放。有次他爸爸午睡,小偷拿走了盖在他爸爸被子上的那个年代颇值钱的雪花呢大衣。他爸爸睡得吹扑打鼾,醒来找不着大衣,还以为是被她哥哥穿走了……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我同学和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全都特别有主意。他们不屑于和院子里的人玩,眼界高远,内心狂野。他大哥长得像外国人,满头卷发,皮肤讯白,年纪轻轻就结了几次婚,有几个孩子。二哥虽有轻度残疾,照样傲视群雄。多年以后,他在电脑游戏开发上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她姐姐胖嘟嘟的,身体力行地过着与她形象气质并不相符的波希米亚生活,酷爱西方哲学。 她姐姐总能搞到内部白皮书或黄皮书,还酷爱看“内部”电影,听“内部”音乐。她姐姐对我们这些小娃儿基本不屑一顾,嘴角总是挂着淡淡的嘲讽。她说院子里的男娃子平庸,女孩子“牙尖”。上世纪90年代初,她姐姐辞掉了在成都的优渥的工作,成为较早的一批“北漂”。 年9月的某一天,我偶然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门口看到发小的姐姐。她挽着一个长得很“哲学”的男人,正准备进场看某位电影大师的修复版电影。她姐姐比过去瘦多了,一点儿不见老,表情愉快平和,显然是过得还不错。 8 我的发小同学最受父亲宠爱,她妈妈则偏爱她大哥。她一头淡黄偏金色的头发,皮肤是那种木滞滞的“讯白”(成都方言,意为特别白),样儿偏于洋气,只是很有点粗糙。院子里的小孩吵架时就骂她是苏联人。中学时期,我们都喜欢文学,经常凑在一起谈论小说中的爱情,经常是观点相左,谁也不服谁。她还顺带给我讲解了爱情和性的一些区别。 她把我们初中班里的男女同学都配了对。其实,之前我们班有个男生已经给我们全班同学配过对。她对那套方案很不屑,认为那个男生完全不懂弗洛伊德的“恋爱心理学”。她给我分配的那个男生我根本不喜欢,但她认为我们比较合适。我们班男生都显得比我小很多,我一个都不喜欢,也就欣然接受她的安排。她喜欢我们班一位上海籍模样清秀高挑的男生,但也知道那男生心理年龄太小,恐怕是不敢早恋接招的。她说她也就懒得向他表达,免得吓着他。 我刚工作时,有天突然在院子里看到她,我惊异于她变得如此漂亮炫目,两眼水汪汪的,从前干白的皮肤发出亮光来。她简直就像是画片中俄罗斯的“喀秋莎”。我们在门口匆匆聊了几句,她直率地告诉我,她现在是一个痛苦的“第三者”,正在焦灼地等待情人离婚。这之后的次年,我家搬走了,我们最终失去了联系,只听说她嫁到了美国,丈夫并不是从前那个有妇之夫。 9 我家门前有一大块空地,空地后面是大院的小礼堂。爸爸把水泥地挖开,铺上泥巴,再用竹篱笆将这块地围拢,一块长方形的田地就整理成型了。不久之后,篱笆上就爬满了金银花,其味喷香扑鼻。镶嵌在竹篱笆边缘的是鸡冠花、月季花、胭脂花、喇叭花、夜来香、茉莉花、栀子花等大众型常见的花卉。田地中心则种着各种蔬菜。我家的这块地吸引了不少院子里的人来围观。 花园里的蔬菜年年丰收。我们吃不过来,就送一些到左邻右舍家,让大家一起分享爸爸的劳动成果。谁家临时需要点葱、荷香、辣椒啥的,就到我家地里去揪点。特别是夏天,我要帮着妈妈到处去送菜,向日葵、扁豆、蛇豆、辣椒……我喜欢去给邻居送菜,可以借机去邻居家坐一下,看看房间的摆设,了解日常生活的情状。我从小就是“隔锅香”的家伙,直到现在,我也热衷去别人家串门。我的这个“癖好”没少挨家人“批评”。 邻居们看到一个小女孩抱着竹筲箕来送菜,不免都会笑脸相迎。他们会热情地对我感谢爸爸妈妈的好心,有时还硬要回赠我点糖果或别的食物。其实都是些不值钱的大众菜肴,但大家对爸爸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瘦弱不堪的文人有如此“精湛”的农艺既吃惊又赞叹。他们越是觉着意外,我就越是感到满足。我并非是为爸爸的农艺骄傲,只不过在心里得意地想:哼,你们根本就不了解我爸爸,你们绝对想不到,我爸爸才不只是文质彬彬呢,他骨子里就是个农民。他最愿意干的活就是农活……小孩子心里存有的秘密,都有点夸张而幼稚的。 哥哥倒是特别不愿意被派去送菜。“送啥子菜嘛,又不是买不到。上门去送,就像估到(估到:成都方言,意为强行)别个要一样”,他愤愤地说。妈妈则会批评他不懂事,妈妈老说,好好的东西,放到烂了,好可惜嘛。 10 爸爸种菜的技能远超养花。现在他和妈妈住在狭小的楼房里,他也在院子里的小花台和家里的凉台上种着折耳根、冬寒菜、荷香、山药、韭菜、红薯藤等蔬菜。他的菜长势始终不错,他的栀子花、剑兰、君子兰、三角梅、昙花、文竹、绿萝等花草就长得很一般。他种菜养花全凭兴趣,从来没见他看过任何园艺方面的指导文章。爸爸高兴起来会带着保姆千里迢迢去工地挖土回来填盆,忙碌起来又会完全忘记了花草已经干枯,需要浇水。爸爸是个极度感性的人,从他对待花草的态度也能看出来。 爸爸把他的爱好遗传给了我,我从小就对种花养草特别有兴趣。爸爸劳动的时候,我就跑去帮他。爸爸也会顺带给我讲一些农村生活的常识。那个时期,我正迷恋作家浩然写的农村题材小说,我觉得农村生活太浪漫了,远比在城市里做家务的琐碎日子有滋味。爸爸虽生长在县城,却从小亲近乡村。即便如今,我对农村生活基本失去了兴趣,81岁的爸爸还是对农村以及田园生活有着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11 大院时期的哥哥淘气得惊人。经常有这家那家的婆婆奶奶阿姨们来提醒妈妈,她们看见哥哥爬高烟囱、跳石灰池、吊大卡车尾巴、翻院墙……小娃儿这种费法,实在太吓人了! 哥哥是院子里一帮男孩子的头头。他才8、9岁,就带着院子里包括我在内的5、6个比他更小的孩子走失过两次。 我们兴奋地跟着他跑出院子,踏上梦想之旅。我们渴望离家出走,渴望在路上邂逅哥哥描述过的各种“稀奇”,渴望让父母着急上火……获得“自由”的那瞬间,我们立刻长大了很多。“要出大事”的紧绷感和远足郊游的兴奋感混杂在一起,它足以激荡起孩子的内心,暂时压制住莫名的恐惧和担忧。我们大手牵小手,几近狂热地望着哥哥…… 走呵走,没人有手表,无法得知时间,但天色渐晚。嬉笑打闹基本足够,哥哥讲故事也都讲得口干舌燥,不想动口了。更有才5岁大的小娃儿渐渐走不动路了,开始不争气地啼哭,说是想回家。大点的娃儿兴许比小娃儿更焦虑,倒为了维持得来不易的“大人”形象强打着精神……哥哥大概有点心虚,他开始找台阶下。他叹着气,批评我们“实在太苤了”,看样子将来谁都当不上解放军。他可以带我们回家去,但他再也不想和我们这么挫(挫:成都方言,意为差劲)的人耍了!可是,他却记不清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了…… 那个年代,并没有拐骗小孩的事发生。我们的结局当然是,最终被大人找到了……同行的那些小娃儿的爸妈被吓得不轻。我的爸爸妈妈更是气急败坏,外加羞愧难当! 12 哥哥不是好学生,他不爱听讲,很少做作业。每个学期,他的作业本都只用3、4页就全都剩下。即便如此,他的学习成绩总是能轻松地维持在全班中上水准。他似乎看不上学习好的孩子,他说他们“不好耍得”;从小到大,他都喜欢和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玩。他在物理实验室放鞭炮;从学校操场上堆得足有3层楼高的建筑材料上往下跳;他随意上讲台给老师扇扇子;上课大声讲笑话逗得全班同学大笑;他给每位老师同学起绰号,好几个人的绰号一直沿用至今;我最怕看见他出现在学校门口打群架的那帮人队伍里…… 他让爸妈头大。特别是妈妈,本来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她老是提心吊胆,总感觉又要被老师找去谈话了。不过呢,哥哥模样帅气,异常聪明,一直被各个时期的老师们“又爱又恨”。 13 每天放学后,哥哥就坐在我家边上一栋小洋楼外墙的自来水管道上讲故事。一堆男孩会围坐在他周围听讲。他像评书艺人一般连说带划,讲得口沫飞溅。那些男孩听得入迷,十分崇拜他。他勒令我不准靠近他们的“队伍”,但我知道他讲的都是他喜欢的那些书里的内容,《三国演义》《水浒》《说岳》《七侠五义》《说唐》《前后汉故事集》…… 哥哥和住在大院周围的同学来往密切。有一次,妈妈叫我去喊哥哥回家吃饭。在与大院一墙之隔的会府,哥哥的某位同学住在一家街道蜂窝煤厂里。我走进黑乎乎脏兮兮的煤厂,在厂子后面逼仄的平房里找到哥哥。哥哥同学全家5口人住在一间房子里。那孩子家里的赤贫景象让我吃惊,我原以为只有在农村才有可能穷到那份上。那孩子特别喜欢让哥哥带他到我们大院来玩,看来,放学后晚饭前的大把时间里,他基本无处可去。 奇怪的是,看到这样的人家,我并没有产生什么优越感,反倒是有点羞愧,好像我对此负有一定责任似的。 初稿于:年3月、7月 修订于:年2月、8月 作家·刘晓村丨专栏 1.成为一个作家 2.胡同里的人们,悲欢离合 3.编辑部的一段往事,回忆小黎 4.每个人都有回家的路,你我终将告别 5.诗人们迸发的每一首诗,都是这个城市闪耀的荣光 6.下乡的故事丨说不上经了风雨,但长了见识 7.《苏珊和老虎》丨感受英国儿童教育中的人性化、低调、日常、温暖 8.童年没有玩伴的孩子,长大了会忧郁 9.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童年,长大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方式 10.从孩子的眼里,看见了原谅 11.再也没能见到,那个比鲜花更漂亮的种花人 12.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充满善意 13.埃文河畔,宁静的土地上埋葬着伟大的灵魂——莎士比亚 14.在英国女王的住所温莎城堡,见识大家风范 15.霍沃斯,因勃朗特三姐妹而不朽 16.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 17.在青春的荷尔蒙和节日的氛围中,总会陷入一种迷乱的情感 18.所有人都是快乐的,惟独我在外 19.全部的戏剧,多于全部的生活 20.印象上海,既浪漫又虚无的感觉 21.上海的地气,浸润在城市丝丝缕缕中 22.走出四川,印象上海 23.未被真正占领的青春,异常动人…… 24.一个人喜欢你,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 25.有个人在记忆里,他永远年轻、清秀、干净 26.故人已逝,惟愿斯文儒雅,获得终极幸福 27.刘晓村丨时而勤奋痴迷,时而狂放不羁 28.刘晓村丨我们活着的人,也还是孤独的 29.刘晓村丨张荷花(一) 30.刘晓村丨张荷花(二) 31.刘晓村丨张荷花(三) 32.刘晓村丨冯国祥(一) 33.刘晓村丨冯国祥(二) 34.刘晓村丨《羊道》: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 35.刘晓村丨乘车记(一) 36.刘晓村丨乘车记(二) 37.刘晓村丨乘车记(三) 38.刘晓村丨我的艺术家朋友之一:甘庭俭印象 39.刘晓村丨画布前的独行者:荷译印象 40.刘晓村丨在时间的激流外——冯大庆印象 41.刘晓村丨帕慕克的爱情博物馆——读《纯真博物馆》 42.刘晓村丨见书形如晤面——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 43.刘晓村丨几部外国小说 44.刘晓村丨刘晓村丨科塔萨尔短篇小说集《万火归一》 45.刘晓村丨戏剧人生——罗大军印象 46.刘晓村丨爱就爱了,又怎么样? 47.刘晓村丨爱了就爱了,又怎么样?(续编) 48.刘晓村丨逆光(一) 49.刘晓村丨逆光(二) 50.刘晓村丨逆光(三) 51.刘晓村丨逆光(四) 52.刘晓村丨逆光(五) 53.刘晓村丨城上芙蓉锦绣舒——我与成都(一) 54.刘晓村丨城上芙蓉锦绣舒——我与成都(二) 55.刘晓村丨城上芙蓉锦绣舒——我与成都(三) 56.刘晓村丨城上芙蓉锦绣舒——我与成都(四)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进店买书 —FIN— 文丨刘晓村 排版丨慢师傅 编辑丨WEYLEAN 刘晓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jz/4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诗集众筹给一本诗集找一个情人诗客公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