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奇幻的音乐之旅我读李凭箜篌引
原文: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读: 一 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吴地所产之丝为上等品,可制为琴弦;蜀地所产之桐木为上等品,可制为琴身,“吴丝蜀桐”写琴具之精良,侧面烘托演奏者李凭琴技之高超,为什么这么讲?俗话说:红粉送佳人,宝剑配英雄,物尽其用,物不凡,人必非凡,赤兔所属必为吕布、关羽之辈,而非凡夫俗子之流。“高秋”点明演奏的季节,是秋高气爽的秋天,这便有了一种苍远疏阔的氛围。而“张高秋”又是说琴声乍起,传于天地之间,更觉旷然,那么它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即“空山凝云颓不流”,秋季万物凋零落空山,唯有白云飘荡其间,然琴声悠远动听、美妙神奇,浮荡的白云“凝固”了,云被琴声俘虏,为之驻足,为之留恋。这两句中,“张”,是喷薄,是迸发,是呐喊,“颓”,是凝结,是堆积,是紧缩。一放一收,一张一弛,出句对句呼应,显现出语言的巨大张力。 写琴声的美妙动听,除了云的呆忘,似乎还有人的沉醉。 接着“江娥啼竹素女愁”一句运用典故联想:江娥是舜之二妃,即娥皇和女英。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悲伤,挥泪洒竹,竹尽生斑,这是“湘妃泣竹”的典故。素女,是黄帝时期的神女,善于鼓瑟歌唱。江娥泣竹实为人生之大痛,能让江娥啼竹,琴声必定非同凡响,而素女操曲闻声无数,造诣极高,能令神女为之悲戚,琴声必定也非同一般。这句其实是从听者的角度琴声动人美妙。 此三句从琴具之精良、流云之沉醉、神人之悲愁写来,都是以侧面烘托之法来写主人公琴技之高妙,吊尽读者听众的胃口。 现在很多综艺节目或是现场活动经常玩这样一套手法,在介绍某位出场嘉宾之前,先播放一段与嘉宾有关的宣传片(或主持词),宣传片的内容一定是介绍这个人的辉煌履历,或是与之有关的精彩内容,先吊观众的胃口,完事儿主持人再来一句:“那么他(她)到底是谁呢?让我们掌声有请……”中国传统曲艺如相声评书等在人物出场之前一定要造势渲染一番,更是此类典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前三句便是如此,故从语义上讲此三句当为一层,而诵读时应从这里断开稍作停顿,停顿是为了接下来主人公的出场。 或者我们作一个比喻,前四句倒像是一个猜谜游戏,前三句是谜语,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为谜底。 “寻声暗问弹者谁”,至此谜底解开: 是谁在演奏呢?李凭。 在哪里演奏呢?中国(非指中原,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整个中国,这里指长安)。 演奏什么呢?箜篌。 人物、地点、事件,简明扼要地交代出来。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我觉得还没有读出更深刻的意蕴。 再次进入这四句,某种程度上讲,白云是自然景物,这里可扩大范围,代指自然万物,而江娥素女是传说性质的人物,直达远古,又连接梦幻和现实,作者选取这两组有代表性的意象很可能是在向读者传达出,这种琴声具有极强的迸发力和感染力,可以贯通今古,可以感化天地,而造成这所有的迸发力和感染力的源头,可以归结到一人(李凭)一城(长安)一琴(箜篌),多么的霸气和凌厉!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距其数百年前的诸葛孔明,同样是一人,一城,一琴,一出空城计吓去司马懿千军万马,这就是主人公李凭的气场!换言之,此句若放到首句或别处,便毫无力量可言。可在此处,有惊天动地的效果。 二 当主人公李凭出场后,诗人李贺为我们塑造的奇幻的音乐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接着往下看:“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描绘琴声更加具体可感,以比喻的手法以声摹声。昆山,即昆仑山,是传说中的神山,不是指今江苏省昆山市,昆仑山盛产美玉,凤凰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山海经》),昆山玉,无人识其状,凤凰也无人识其形,至于玉碎声与鸣叫声更是引人遐想。我们姑且从生活经验出发,大胆揣度吧。“昆山玉碎”大概是清脆悦耳,“凤凰叫”大概是婉转动听,二者都比较嘹亮尖锐,玉碎声是“咔嚓——”更显短促,而凤凰鸣叫若似鸡鸣般“喔呜喔——”则更显悠长。所以说,这一句写出了乐声在嘹亮尖锐中又有短促悠长的变化之美。“芙蓉泣露香兰笑”一芙蓉一说指荷花,一说指木芙蓉,“芙蓉泣露”是说露水从芙蓉身上流过像是花朵哭泣一般,香兰是兰草的一种,“香兰笑”是说花朵盛开的样子。“泣”“笑”是人声,说箜篌之声像哭泣声与欢笑声,“泣”与“笑”,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声摹声。但“泣、笑”又是人之情态,故又可视为拟人的手法。但若把“芙蓉泣露”理解为流泪之状,“香兰笑”看作花朵盛开之状,两幅画面鲜活生动,把听觉的琴声转化为视觉的形象,这又可看作以通感的手法以形写声。这便是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我们说,前面提到“昆山玉碎”“凤凰叫”二者的声音可能都是清脆响亮的,但有短促和悠长的变化,而“芙蓉泣露”又明显带给人一种悲伤痛心之感,“香兰笑”给人愉悦活泼之感,一为压抑,一为欢脱,写尽曲调之变化。总之,两句都是直接的正面描写音乐的参差多态,神奇美妙。 下面仍需跟随作者李贺想象的步伐,展开幻想的翅膀,遨游神奇的梦幻世界。 接着读:“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十二门”是长安城的十二座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琴弦,这两处均为借代手法,前者指代长安城,后者指代箜篌。冷光是月光,因月色皎洁给人以凄冷之感。紫皇是道教传说中的地位最高的仙人。如果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两句说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可以融化掉凄冷的月光,让月光变得温煦,可以感动遥在天界的紫皇。与江娥、素女相比,紫皇似乎段位更高,江娥尚且是人间贵族的有情人,终脱不了人情之束缚,素女音乐造诣很高,但地位在仙界不显,而紫皇为神仙中的极尊者,能使其感动的音乐定是仙品中的仙品。 这两句写月光由冷变暖,紫皇为之感动,一正一侧描绘乐声。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有没有别的理解呢?我想是有的。我们可以想到,月光的冷和暖其实是由人的触觉所感知的,“十二门前融冷光”也可以理解成乐声的美好已经让整个长安城的人都为之沉迷了,人们陶醉于这样的乐声当中,似乎清冷的月光也变得温暖了。这又成了以听者的反应来进行侧面描写乐声。那么什么样的乐声能够温暖月光呢?这就很难讲,可能是欢快的节奏,可能是悠长的曲调,总之,它让人陶醉。那“二十三丝动紫皇”如何理解?关键在“动”字。前面我们把“动”理解为“感动”,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惊动”“震动”?我觉得后者更好。为什么?两点原因。第一,联系上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其实都有乐声的起伏变化,此句我认为也应有变化,为什么这么说?从读音来讲,“融”和“动”虽都是“ong”,但“融”是高昂,“动”为低沉。“十二门前融冷光”很可能是在抒写那种舒缓飘扬的乐声给人的感觉,“二十三丝动紫皇”很可能是写那种急凑高亢的乐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所以前者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感染,后者为“雷霆乍惊”式的震撼,所以极富于变化之美。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古典诗歌常常讲究章法布局,诗句之间是有紧密的联系的。看下一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时的音乐声已到达天界,由紫皇处转移到“炼石补天处”,由震动紫皇到“石破天惊”,一以贯之,自然呈现音乐的烈性之美。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是由人间到天界,视角自上而下转移,“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视线又延宕开去,从天界某一处,转移到更为宏阔的地方。 三 那么我们顺势分析这一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我们比较熟悉,这时候李凭的琴声能够让补石破裂,天界惊荡,女娲看到一定是不高兴的,但是诗人写到此处应该是达到一种极其亢奋的状态,对于乐声的描摹又进入到一重更为神奇瑰丽的境界,乐声不仅震破天空,还要逗引一番秋雨。“逗”是挑逗、惹弄、招引,有一种主观的意愿和行为,可能是轻佻的,但未必是恶意的,就像猴王孙悟空出世时有一种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和探索欲,它上天宫,闹地府,走龙宫,惹得三界不得安宁,而此时乐声仿佛化成了熊孩子变得那么“顽劣不堪”。 当熊孩子把天捅破,把雨铺泻人间之后,它又会“惹”出什么“祸端”呢? 我们可以接着往下看:“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这个时候诗人又把我们的视野引向一处神秘的仙山(想象是极其丰富神奇瑰丽)。 这句是说诗人梦到一座神山,山上有神妪,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看到了什么?不是别的,是李凭在教神妪弹奏箜篌!这写得极其精彩了!我们知道,神妪同样是鼓琴的高手,按常理来讲,神妪的琴技是远在人间凡人之上的,这句诗关键在一“教”字。诗人完全可以写“梦入神山学神妪”,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这却少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是“教”神妪,那么李凭的琴技就不仅仅是凌驾于凡人之上,也不仅仅是感动仙人,向仙人看齐,更是凌驾于仙人之上了,只有异于常人的想象力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是采用正衬的手法,以神妪来衬托李凭琴技的高超。 至于“教神妪”教的效果怎么样?这时,我们、诗人、李凭、神妪仿佛都站在神山的某一角落,看到“老鱼跳波瘦蛟舞”!这一句写的非常妙,老鱼不是新鱼,瘦蛟不是肥蛟,他们行动迟缓,瘦削不堪,仿佛没有什么生气,但听到李凭的琴声,他们便欢快地舞蹈起来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不禁让人想起学生时代的我们生病躺在床上精神萎靡时,如果电视里突然播放某一首让你听起来很惊艳的歌曲,那么你可能立刻跳起身去电视前听一听,没准还要拿手机摇一摇这歌曲是什么,当你听完歌精神抖擞了,病也许就好了一大半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李凭的琴声也是如此。 最后两句更绝了,“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李凭的琴声不仅突破了人间,飞向了天界,飞向了神秘的神山,更突破了地球的限制,飞向了月球! 当然古人未必有这样的天文学观念,但伴着李凭的琴声,诗人确实是把我们带进了更为奇绝遥远的月宫之上。这两句什么意思呢?“吴质不眠倚桂树”吴质就是吴刚,传说吴刚受到天帝惩罚,不停地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惩罚永无止境。当吴质听到美妙琴声的时候,他同样沉醉了,他倚靠在桂树旁如痴如醉,竟把天条忘得一干二净,竟然整夜不眠。“露脚斜飞湿寒兔”,“露脚”是“露滴”,可能是一阵风起,露滴随风斜飞打湿了玉兔之身,但玉兔却浑然不觉,为什么呢?因为玉兔也被这美妙神奇的音乐打动了。这两句是从吴质和玉兔两个听者的反应来侧面烘托李凭箜篌声音的美妙,其琴技的高超玄绝。 总之,最后四句之间有作者的思索和安排,老鱼和瘦蛟一老一弱,行动迟缓,是守静之态,但经音乐的点染后变得生龙活虎,这是由静转动。吴质和玉兔本是动态活脱,但经音乐的感化后变得沉默安静,这是由动转静,而至于何种音乐会让他们有这样的变化,那就是诗人李贺留给我们读者无限想象空间的问题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fb/9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秦牧彩蝶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