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始建于年。年经省政府批准迁址重建,年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设地球厅、矿物厅、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厅、古生物厅、矿物晶体厅6个常设展厅,1个精品厅、1个临展厅、1个中厅和1个矿石林展区,拥有大量珍贵、精美极具特色的藏品,生动的展示了湖南省国土资源的各个方面,堪称一座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科普殿堂。

1

无牙芙蓉龙骨架

芙蓉龙个体中等大小,体表被鳞,无甲板。头较小,头前部瘦小,后部宽大,顶视为三角形,其后缘呈凹形。上颌无牙,吻端尖小而下弯,呈味状。下颌无牙,下颌孔发育良好。荐前椎24个,荐椎3个。神经棘异常高大,呈左右扁平的条板状。

2

原始水母

此展品采集时间为年。产地为湖南溆浦。产出层位为上震旦统留茶坡组。对此类化石成因的探讨有过多次争论。据研究,发现其外部形态、构造,内部构造都与原始水母纲一致或比较接近,如具有反口面、口面;部分标本可见裂隙状口及口沟;有个体互相叠覆及横向分裂生殖的标本等。但考虑到仍有很多特征不稳定及明显,暂定为原始水母。

3

恐龙足印化石

此展品为晚白垩纪文物。产地为湖南辰溪。辰溪湘西足印、杨氏湘西足印为“趾行式”行走方式,单个足印中趾Ⅱ和趾Ⅳ之间的夹角为90°,但步幅不同,辰溪种为60-70厘米,杨氏种为50厘米。据推测,这两种应属于同一种兽脚类。九曲湾湖南足印为“半趾行式”,单个足印中趾Ⅱ和趾Ⅳ之间的夹角为60°,同样属于兽脚类。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4

恐龙皮肤印痕化石

此展品采集时间为年。产地为湖南桑植。产出层位为中三叠统巴东组。34厘米×8.5厘米。此标本为无牙芙蓉龙皮肤印痕化石,与芙蓉龙骨架同时产出,很好的保存了无牙芙蓉龙的皮肤结构,形状大多为圆形、近圆形、半圆形、月牙形,应为圆形的麟片印痕褶皱、拖动所致。圆形(近圆形)鳞片面积约为80平方毫米。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5

叉鳞鱼

此展品采集时间为年1月。产地为湖南沅陵。产出层位为中白垩统。属小型鱼类,全长最大达50毫米。前上颌小骨,在吻骨下面相接触。下颌骨有较高的冠状突。前部椎体由分离的背、腹半椎体构成环状,尾部椎体为双椎体型。鳞片菱形后缘光滑,体侧有四列较高的鳞片,胸鳍大,各鳍前缘全具棘鳞。半歪型尾,上下叶外观几乎相近,鳞叶由6-7列鳞片组成。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6

茶晶、长石、海蓝宝

18厘米×49厘米×69厘米。产地为巴基斯坦。三块长约40厘米的六棱柱体茶晶立于白色长石基座之上,另有一根长约10厘米的浅蓝色圆柱状海蓝宝石斜插于长石基座之上。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7

十字石

12厘米×11厘米×1厘米。产地为云南。十字石常含锰,假斜方晶系,实际为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常呈“十”字形或“×”形贯穿双晶,故称十字石。褐到褐黑色。硬度7—7.5。比重3.65—3.77。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见于结晶片岩中,也见于砂矿中。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8

钙铁辉石

23厘米×16厘米×15厘米。产地为内蒙。钙铁辉石是辉石的一种,与透辉石形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是含钙和铁的硅酸盐矿单斜晶系。常成放射状或棒状集合体。暗绿至绿黑色。玻璃光泽。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9

白色透明萤石

40厘米×18厘米×16厘米。产地为内蒙克旗。等轴晶系。白色透明。晶体类型有立方体和八面体。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0

水晶

22厘米×20厘米×19厘米。产地为四川。此标本为水晶大单晶,中间有构造运动形成的自然裂纹,单晶尺寸大是标本的另一特色。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1

绿柱石

29厘米×39厘米×12厘米。产地为云南麻栗坡。此标本透明度和色泽品质一般,勉强达到宝石级。晶体为六方柱形,呈放射状分布。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2

绿沸石

50厘米×30厘米×40厘米。产地为印度。沸石属铝硅酸盐矿物,它们含水量的多少随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影响其晶体的内部结构。主要形成于低温热液阶段,常见于喷出岩气孔中、热液矿床和近代温泉沉积中。工业上除了软化硬水,还可作为分子筛,以净化或分离混合成分的物质,如气体分离、石油净化等。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3

硅铁辉石、葡萄石

12厘米×8厘米×4厘米。产地为云南昭通。硅铁辉石晶体呈短柱状。集合体成粒状或块状。颜色随铁含量的增高而加深。硅铁辉石与水晶分居两侧。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4

黄铜矿、水晶、黄铁矿、方解石

28厘米×42厘米×17厘米。产地为四川攀枝花。黄铜矿为四方晶系。晶体呈致密块状集合体。在接触交代矿床中常与其它硫化物共生,形成于热液作用后期阶段。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5

柱状方解石

35厘米×12厘米×20厘米。产地为河南。三方晶系。颜色透明。方解石单晶呈短柱状。集合体呈块状。比重2.6—2.8。硬度为3。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6

绿萤石、白石英、黄铁矿

60厘米×35厘米×10厘米。产地为江西德安。白色的石英花与金黄色的黄铁矿晶体,点缀在纯绿色的萤石晶体上,晶型完整,造型美观。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7

白云母、方解石

30厘米×24厘米×16厘米。产地为江苏。白云母也叫普通云母、钾云母或云母,是云母类矿物中的一种,一般产于变质岩中。白云母并非只是白色,它可以是较淡的褐、绿、红色到无色。具有玻璃光泽到丝绢光泽。形状为大板块状、六方晶体或细粒的集合体。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8

镜铁矿、水晶

52厘米×38厘米×88厘米。产地为广东。镜铁矿为赤铁矿的一个亚种,为玫瑰花状或片状集合体。铁黑至钢灰色。金属光泽。硬度5.5—6。条痕为樱红色。比重为5.0—5.3。常含极细磁铁矿包裹体而具磁性。主要见于热液成因铁矿床中。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19

云母、海蓝宝、磷灰石

40厘米×12厘米×42厘米。产地为四川。海蓝宝石在矿物学中属于绿柱石族矿物,海蓝宝石的颜色为天蓝色至海蓝色绿柱石,它的颜色形成主要是由于含微量的二价铁离子(Fe2+)。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0

萤石

26厘米×46厘米×24厘米。产地为江西。又称“氟石”,有时含稀土元素,富含钇者称为钇萤石。等轴晶系。晶体常呈立方体、八面体,较少呈菱形十二面体,尖晶石律穿插双晶常见,也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通常为黄、绿、蓝、紫等色,无色者较少。此萤石晶体非常纯净,绿色和白色的萤石组合在一起,呈条带状致密块状集合体。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1

孔雀石

17厘米×11厘米×10厘米。产地为广东阳春。孔雀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放射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绿色。玻璃光泽。硬度3.5—4。比重3.9—4。遇盐酸起泡。经常与蓝铜矿共生,可作为找寻原生铜矿床的标志。块大色美的孔雀石是工艺雕刻品的材料,粉末用制颜料,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2

淡红色方解石

27厘米×17厘米×18厘米。产地为内蒙。三方晶系。方解石集合体呈钟乳状。比重2.6—2.8。硬度为3。方解石的颜色因含有杂质而不同,一般含有微量的锰而呈现出淡粉红色。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3

八面体黄铁矿

16厘米×24厘米×11厘米。产地为秘鲁。黄铁矿因其浅黄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为“愚人金”。在热液矿床中,黄铁矿与其它硫化物、氧化物、石英等共生。晶型为八面体的黄铁矿国内少见。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4

菱铁矿、黄铜矿

16厘米×14厘米×9厘米。产地为广西。菱铁矿晶体为三斜晶系;晶体呈菱面体,晶面弯曲;集合体呈结核状;硬度3.5-4.5;比重3.9;菱铁矿是炼铁的矿物原料。黄铜矿为四方晶系;晶体呈致密块状集合体;条痕绿黑色;硬度3—4;比重4.1—4.3;黄铜矿是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之一。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5

“兔毛”水晶

25厘米×18厘米×7厘米。产地为四川。兔毛水晶是指在物色透明的水晶晶体中,包含有无数的“兔毛”般发状矿物集合体,因其含有不同的发状包体,又细称为发晶。此展品为红色“兔毛”水晶,在物色透明的水晶中,分布着显微发状赤铁矿。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6

红色片状方解石

29厘米×18厘米×12厘米。产地为内蒙。三方晶系。方解石单晶呈片状。集合体呈粒状。比重2.6—2.8。硬度为3。方解石的颜色因含有杂质而不同,一般含有少量的锰而呈现出红色。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7

方解石、水晶

30厘米×30厘米×10厘米。产地为云南文山。方解石硬度为3,水晶硬度为7。方解石有叶片状与柱状两种晶型,无色透明的水晶与之共生。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8

雌黄、雄黄

8厘米×16厘米×11厘米。化学式为As2S3、As2S2。产地为湖南石门。雌黄为柠檬黄色,暴露空气中易变为暗淡。雄黄晶面具纵纹,桔红色,暴露于空气中易碎裂成橙黄色粉末。两者均为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晶面金刚光泽,断口树脂光泽,烧灼时都发出蒜臭,都是提取砷的重要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29

萤石、铁质侵染水晶组合

23厘米×30厘米×12厘米。产地为广东的可能性大。萤石和水晶的组合比较常见,而水晶因受到铁质侵染而呈黄色。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0

日光榴石

14厘米×11厘米×12厘米。产地为广东。等轴晶系。晶体呈不规则的球状集合体。褐红色。玻璃光泽至树脂光泽。硬度6—6.5。比重3.2。见于矽卡岩、云英岩化花岗岩中,常与磁铁矿及含氟矿物,如萤石、黄玉、铁锂云母等共生。是提取铍的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1

祖母绿

20厘米×24厘米×8厘米。产地为云南。晶体呈翠绿色透明的绿柱石称纯绿宝石,又称祖母绿。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形,也常呈粒状。一般为白色带绿,呈蔚蓝色透明的称海蓝宝石,呈淡蓝色透明的称水蓝宝石,也有呈黄色、乳白色的。玻璃光泽。硬度7.5。比重2.9左右。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中。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2

毒砂、方解石、水晶

19厘米×19厘米×8厘米。产地为内蒙。毒砂又称“砷黄铁矿”。三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晶面上有平行条纹,双晶呈星芒状三连晶。集合体呈致密块状。锡白色,表面具浅黄的锖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比重5.9—6.2。硬度5.5—6。性脆。敲击时发出蒜臭,是制取各种砷化物的主要矿物原料。粉红色方解石与四面体的水晶常与伴生。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3

辰砂

11厘米×7厘米×5厘米。产地为湖南茶田。天然辰砂只产于低温热液矿床,常充填或交代石灰岩、砂岩等。常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暗红色,具光泽。断口呈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4

辉锑矿、方解石

25厘米×30厘米×22厘米。产地为湖南冷水江。辉锑矿晶体穿过方解石晶体是该标本的一大特点。辉锑矿晶体属斜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柱面具纵条纹,解理面上常可见横的聚片双晶纹。硬度2—2.5。比重4.6。熔点很低(℃)。是炼锑的重要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5

辉锑矿

10厘米×44厘米×8厘米。产地为云南。斜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柱面具纵条纹。晶面带暗蓝锖色。金属光泽。解理面上常可见横的聚片双晶纹。硬度2—2.5。比重4.6。熔点很低(℃)。是炼锑的重要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6

菱铁矿

16厘米×18厘米×7厘米。产地为云南大理。晶体呈菱面体,晶面往往弯曲。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结核状。菱铁矿常见于变质沉积岩中,是热液堆积后形成的脉石矿物。此外,伟晶岩中亦可能出现菱铁矿。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7

雄黄、方解石

17厘米×6厘米×12厘米。产地为湖南石门。雄黄又称“鸡冠石”。单斜晶系。桔红色。晶体形态呈短柱状,晶面呈金刚光泽且具纵纹,断口呈树脂光泽,暴露于光和空气中时,碎裂成橙黄色粉末。条痕淡桔红色。是提取砷的重要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8

紫色萤石

26厘米×10厘米×16厘米。产地为湖南耒阳上堡。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也常呈块状集合体。紫色。玻璃光泽。硬度4。比重3.18。是制取氢氟酸的唯一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39

水晶、电气石

20厘米×15厘米×60厘米。产地为广西恭城。柱状集合体的电气石分别穿插于黑色柱状水晶的两端。电气石属三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玻璃光泽。硬度7—7.5。比重2.9—3.2。具热电性和压电性。主要产于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以及云英岩和石英脉中。色泽优美者俗称碧玺,可作为宝石。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40

双色萤石

25厘米×13厘米×46厘米。产地为湖南柿竹园。萤石又称“氟石”。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也常呈块状集合体。绿、紫等色。玻璃光泽。硬度4。比重3.18。加热时或在紫外线照射下显荧光。主要为热液成因,常成单矿物的萤石脉产出,有时也大量出现于铅锌硫化物矿床中。是制取氢氟酸的唯一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41

紫水晶双晶、粉红色方解石

35厘米×16厘米×40厘米。产地为湖北大冶铜绿山。水晶为三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面具横纹。通常呈晶簇或粒状、块状集合体。颜色不一。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7。比重2.65—2.66。断口贝壳状。紫水晶是紫色的石英晶体,形成于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主要见于热液脉中,是名贵的工艺雕刻品材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42

雌黄、雄黄

29厘米×10厘米×65厘米。产地为湖南石门。大多数的雌黄和雄黄一起在低温热液矿床和硫质火山喷气孔产生,所以雌黄是雄黄的共生矿物,有“矿物鸳鸯”的说法。石门雄黄矿床赋存于寒武系上统耗子沱群及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地层中。该矿床已停产多年,故存世的雌黄、雄黄矿物晶体更显珍贵。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43

菱锰矿、萤石

29厘米×5厘米×70厘米。产地为广西梧州。菱锰矿属于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通常呈粒状、块状或结核状。玫瑰色,容易氧化而转变成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3.5—4.5。比重3.6—3.7。由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形成。前者见于某些热液矿床和接触交代矿床中,后者大量分布于沉积锰矿床中。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44

辉锑矿

30厘米×15厘米×57厘米。产地为江西。斜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柱面具纵条纹。集合体常呈放射状或粒状。颜色和条痕均为铅灰色,晶面常带暗蓝锖色。金属光泽。解理面上常可见横的聚片双晶纹。硬度2—2.5。比重4.6。熔点很低(℃),是低温热液成因的矿物。常与雄黄、雌黄、辰砂等共生。是炼锑的重要矿物原料。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45

石榴石、水晶

20厘米×15厘米×76厘米。产地为福建云霄。大量长短不一的六方柱紫色水晶与菱形十二面体的黄色石榴子石覆盖于围岩上。石榴子石常简称为“石榴石”,它是石榴子石族矿物的总称。颜色不一。玻璃光泽,断口浊脂光泽。硬度6.5—7.5。比重3.1—4.3。是典型的高温矿物和变质矿物。用制各种研磨材料,透明色美者可作为宝石。现收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来源: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

地矿人都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矿业俱乐部(企业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zw/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