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李雪琳   朱永新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把学生领上阅读这条道路,就是为其推开了一扇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大门,为幸福的书香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神饥饿,培养阅读兴趣   书籍是这世上最好的“营养品”,在阅读中总能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把书籍打造成一道道美味的大餐,让孩子看到书就觉得“饿”,忍不住想吃。精神饥饿就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使其从阅读中体会新奇与喜悦,继而对书爱不释手。在古老的犹太民族有这样一个传统: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知识如蜜甜,抱着愉悦的心情如饥似渴地开始阅读。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又该怎样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呢?我一直坚持给新入学的孩子读故事书,营造一种“讲故事,听故事”的氛围。非常庆幸,我们学校保留了“快乐阅读”时间。刚开始,我每天清晨利用“快乐阅读”时间给学生读一个故事。学生被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有时也会追问故事里“海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呢?明天该讲哪一个故事?当我发现他们已经完全被这本书迷住,便开始借口很忙或者嗓子痛,没法继续讲故事。此时,正处于精神饥饿状态的学生,怎可善罢甘休,立马软磨硬泡要家长买来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如痴如醉地享受阅读。随后,《鲁滨逊漂流记》、《稻草人》、《安徒生童话》等书籍便在他们的手中流转起来。   经典诵读,品味文化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古流传的经典诗文更是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朗朗上口的儿歌、意境优美的宋词、韵味无穷的唐诗、清新怡人的散文,在抑扬顿挫间,孩子们仿佛与名家一起畅谈古今。   苏轼曾说:“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周二的晨诵,有一名高年级的朗诵能手到班上示范,短短的一刻钟,却让学生在诵读享受中悄然成长。诵读经典,不但能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培养理解力和想象力,还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验情感、培养语感。而且,诵读本就是一种感受美的体验,在诵读中品味传统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名家圣贤的语言优美、用词精妙。同时,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有选择地诵读经典诗文,不求甚解,把它作为可以终其一生去体会并受益的文化基础。   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走进生活,你会发现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密切联系生活,在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看多思,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也不只是一摞课外书,它还包括大街上的宣传单、国旗下的演讲、农民耕种的谚语、手机里的短信、山明水秀的景色、课间活动的快乐……可以说,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语文的学习与应用。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仅仅局限于阅读书籍,还要“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中的新奇事件、眉目间的丰富情绪、日落时分的灿烂晚霞等等。由此,小组轮流主持的读书会亦是种类繁多、精彩纷呈。比如,其中一个小组的主题是“新闻播报”,组员五人和几名其他小组的“特邀小记者”,把从电视上看到的信息和搜集的身边故事整理成一条条新闻,由组长分类后组织播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还学会了留心观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分类归总,当然也学会了表达。   总之,阅读的好处不胜枚举,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6—12岁是阅读能力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没有什么比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更为重要。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但有助于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还能帮助孩子成长为品行良好、人格健全的社会人。通过教师的引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伴随其一生的成长。   (作者系武隆县长坝镇中心校教师)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
白癜风有好的治疗方法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zw/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