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城市发展史上先后建造了七座城郭:大城、少城、车官城、锦官城、罗城、羊马城、皇城。

大城,建于公元前三百多年,秦灭蜀后,为了统治和镇压土著人民(成都人祖先),便相度地势,在四川的三个重要地点,筑了三座土城,专门用来屯驻军队和秦朝官史。这三座土城,一座建在邛崃,被称为邛城;一座建在郫县,被称为郫城;一座建在今成都旧城的城内,被称为成都城,成都城的名称有很多种说法。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蜀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意思是讲,成都这城,建立不久居民就多了起来。大城又叫龟城。这名称也有多种说法。成都城因土质恶劣,筑了又圮,圮了又筑,直到公元前年方才筑成。一说是因其城墙曲折不规矩颇似龟形而得名;一说是秦大夫张仪筑城屡不成功之后,得神龟相助,沿其足迹而筑,终得此城,故名。由此可见,最初的大城,是作为秦国建立经济后花园,并掠夺其财富,以实现其与六国争霸的政治目的的政权掌控之城,这个城市主要充当着政权机关守护和“军事基地”的作用。

少城是在大城建立不久,形成的第二座城郭,位于大城的西边。由于大城的建立,大城中巨大的军队后勤补给,以及秦朝官吏阶层及其眷属的巨大消费,再加上秦朝中央集权出于战争的需要,以茶马互换的方式解决战争中马匹、布匹、粮草、皮革的需要,以成都为起点,设置茶马古道,这样,在大城“政治军事基地”的旁边,便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当时的秦朝统治者,为了将这些以蜀国原住群体为主的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群实现相对的集中,又与官员和军队的居住区分开来,便修了一座相对小一些的城郭。这个相对小一些的城郭,就叫少城。蜀汉时的成都,仍然是大城和少城两座城,仍然是大城住官吏,少城住平民商贾。由此可见少城的建设目的和使用功能,都堪称是成都原住居民的城郭。为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少城是成都市民最早的居住区域,少城区域,是成都人最为古老的宅基地。

后来,四川在秦太守李冰的治理下,以都江堰工程消除岷江水患,川西平原沃野千里,交通更为便利。秦朝时代,能走四匹马并排拉车的“驰道”,已纵横四方,手工业也发达起来。成都城南,便又有了两处手工业集中的小土城,一个是专门造车的车官城;一个是专门用川西特产蚕丝制锦的锦官城。若干年后这两座城都消失了。但因制锦为成都特有的手工业,故成都又称锦官城,简称锦城。在唐代,为了抵御南诏国的进犯,由四川节度使高骈建议,在成都城外西南一面,再筑一座罗城。后来后蜀帝孟知祥为了加强外御,又在罗城之外加筑了一座较低的土城,以限制骑兵驰突,此城名羊马城。羊马城长四十二华里,从东北角起逶迤到西南角止,此城与东南西南河流形成围合之势。但筑城后未使用。到孟昶时作为花坛,沿四十二华里的土城上种了无数的木芙蓉,简称蓉城。

明朝时朱元璋封他的十一子朱椿为蜀王,派人在五代前后宫苑遗址上,即今天成都市人民政府、省展览馆为中心的区域内,修了一座蕃王府第,北起骡马市南至红照壁,东至今天的西顺城街,西至今天的东城根街,有两道城墙,由于蕃王府以北京故宫为原型,缩小尺度修建,故称为皇城。由此可见,皇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城池,它所充当的只是当时明朝中央集权统治四川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的府第而已。这与其在后来充当张献中起义政权的中心之地、辛亥年大汉四川军政府、蔡锷督军署、刘文辉官署等等,其功能与性质都属一样。

二千多年来,成都所出现的七座城郭之中,大城、罗城、羊马城、皇城这四大城郭,其功能都属于政治与军事目的满足。其中大城作为政府官员和大规模军队的驻地;皇城作为最高政权的住地;罗城、羊马城则作为以军事功能为满足的军事设施。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实际上都属于中央政权的派出机构。在无数政权的更迭中,无论是大城、皇城还是罗城、羊马城的驻扎和镇实群体,都无法全面传承地域人文精神。成都古老文明和人文情感的传承与兴盛,只有通过像少城、车官城、锦官城这样的,以成都土著平民、手工业者、商人为核心构成的区域群体来完成。纵观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车官城、锦官城的产生,最早是以平民、手工业者、商人为居住核心的少城的扩张和升级。而今天成都的繁荣,更是少城的无数次扩张和升级的结果。

这就是少城,一个以平民、手工业者、商人为原生群体、为主体的,融入了成都平原鲜活灵性和神奇创造力的市民群体的聚集地,一个历史上与大城政府军事文化多次交融、并让满城兵营文化最终化为市民文化的,一个有包容和创造力的千年市民区域。

没有少城,就没有成都的繁华和发展。少城是成都繁荣的源头,是成都市民千年不变的宅基地。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zp/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