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材诗歌比较鉴赏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789682.html 希望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字“语文阅刊”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芳树沈约 发萼九华隈,开跗寒露侧。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芳树丘迟 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 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 九华:山名;隈:wi,角落。跗:f,花的根部。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 试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 答案 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中物象的理解。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以此进行总结。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5.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1)两首词分别表现了梅花怎样的特点?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1)第一首表现了梅花的寂寞、愁苦、孤高、坚贞自守。第二首表现了梅花坚强的傲骨(上片)、清高的傲气(下片)。 (2)相同点:A都以梅花自喻(或托物言志)。第一首借梅写出了作者寂寞、愁苦的心情和孤高、坚贞的人生追求。第二首借梅写出了作者坚强、清高的性格。B都用了烘托手法。陆词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愁”。萧词“千霜万雪”写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烘托出梅花的性格。C都用了拟人手法。陆词用“愁”“无意”赋予梅花人的情感。“妒”表现了“群芳”的心理。萧词中“知心”、“情性”、“说”将素月、春风、梅花人格化。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做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3)崔诗“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你未必会遇到弓箭的射击,但独自飞行毕竟害怕;二是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不已。你同意哪一种?请简析。 参考答案:(1)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2)“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3)第二种说法,有其道理。作为孤雁,是害怕人的伤害,诗中也有类似的说明:“寒塘欲下迟”。正是诗人对孤雁的要穿越长空,克服“暮雨”“渚云”“矰缴”等的困难和威胁,表现极大的怜悯,就是没有“矰缴”的威胁,也是困难重重,安危难料,令人担忧。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梯媒:媒介。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罗诗第一联,深刻东西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E.两首诗都以讽刺诙谐之笔,辛辣批判了“小人”“权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 CE 此题考查从整体上鉴赏评价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C徐诗对邓通的命运没有同情之意;E徐诗并不诙谐。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相同之处:a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b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c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 点睛:诗歌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审清题干,明确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以景入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渲染等;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即“女人祸水”之意。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E.袁诗属古体诗,李诗属近体诗。 答案 BE 解析 B项,两诗立意并不相同;E项,袁诗为七绝,也属于近体诗。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E.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以“明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答案 BE 解析 B项,诗歌所表达的并非“赞美之情”,而是对统治者腐朽生活的“愤恨之情”;E项,“明月自来还自去”,不是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而是巧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因历史巨变而引发的苍凉之感。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13.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江上渔者》第二句一个“但”字流露出作者对“江上往来之人”的强烈的批判、谴责之情。 B.《江上渔者》“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农家望晴》“尝闻”二字,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江上渔者》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E.《农家望晴》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盼望晴天,写出其坚韧的形象特征。 (2)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E (2)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解析 (1)A项,主要是对“打鱼人”的同情;E项,反映的是农民焦急的心态。 (2)《江上渔者》一诗通过反映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农家望晴》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段,集中刻画了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歌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没有歌颂的话。所以两首诗都是悯农诗。不同点是各自所写的重点不同。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多少吴姬厌罗觳,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1)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对比。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15.阅读下面李益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前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参考答案:(1)诗的开头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登城时所见景象:远望回乐城外面烽火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照射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秋霜那样令人生寒的月色。 (2)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1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1)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2)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文章来源: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月刊(yuwenxuexiao)编辑,转载注明来源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有稿酬。 投稿: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zp/4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谷雨节气,莫负春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