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如同徽州其他的古村落建筑一样。有廊桥、魁星阁、祠堂群、地母庙等,还有参天古树的美景。它是徽州建筑以及祠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笔山相传,因为前方不远处的一处石头造型奇特,它像一支从中间弯折的毛笔,笔尖直指对面的那座山,因此这座山得名‘文笔山’,笔尖指向的对面的金桂山脚的“明月野堂”也称为“墨砚池”。从“笔”“墨”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桃源先祖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希望后人在文学方面能有所成就的一种期望,颇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味。关于河中的红色鲤鱼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年,桃源村民陈惠兴的曾祖父,母久病不愈,于是便在河里捉鱼,欲补其身,其母看到捕到的鲤鱼满腹鱼子不忍杀之,遂放入村前的兔耳溪,入溪时,鱼身泛出道道金光后,变成了红色鲤鱼,并朝向其母点头以谢不杀之恩,其母返回家中,即刻痊愈。后来当地人称其为“感恩鱼”。说来也怪,感恩鱼自此不离不弃,既没顺流而下,也没逆流而上,而是扎根于此,从此,感恩鱼在桃源村快乐幸福的生活着。这则故事能看出桃源人们的善良,对大自然的爱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桃源的标志性建筑廊桥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年),由桃源人集资共同建造的单孔石桥。廊桥分为两部分,廊桥的下半部分,它是石质单孔石桥,桥中部书写有“桃源桥”三个字。廊桥的上半部分粉墙瓦黛的亭廊,洞孔上镶的这块朱砂石匾“古津”是清代同治年间,徽州官府吴德英题写。“古津”一个‘古’字道出了这个村落经历过的风雨沧桑,历史悠久;‘津’字,(会意词)同‘淮’,泛指一般的河流,也指水路要隘。比如,“天津”的“津”字,指的是渡口的意思。因此可以看出廊桥这个通道,它在古时候是很重要的一条人员往来,交通运输的要道。走进廊桥,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石碑,它是桃源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年),由当时的进士,户科给事中汪直(祁门城里人)撰文。碑文上的篆盖部分,上方是小篆阴刻的“桃源里桥记”,四周云纹作为装饰,中间为铭字,下方是捐资人员名单及数额,都是采用楷书阴刻;最底下配有须弥座托碑。廊桥的亭廊南北两边砖墙到顶,东西两端是别具风格的六个什锦窗,两端两个分别是满月,蒲扇(人才辈出),中间两个是花瓶(官宦,御墨飘香),葫芦(佛教,孝道文化),寓意为平安吉祥,福寿绵绵。亭内设有木制结构美人靠,供人们纳凉休息,遮风避雨,也可以供游客们观光休憩,坐在美人靠上,从每个什锦窗往外看,都会看见一幅青山绿水人家的幽静和谐,也会体会到桃源两重天不一样的景象。土地庙穿过廊桥,看到的是“土地庙”,“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八个字很是醒目。土地庙供奉的是地藏王。当年,地藏王在佛祖面前发了一个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然而,生无尽,地狱也难以渡尽,如果受苦难最重的地狱道,哪怕众生还有一人,我若没有度化他人脱离苦海,我发誓便不成佛,就不入最后的佛涅槃,一定要度化每一个受苦的众生脱离苦海!地藏王菩萨发愿,广设方便,宁可自己不成佛道,而专心普渡众生,尽令解脱的伟大精神,可以说是真正做到先人后己,是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显示出地藏王菩萨的大慈大悲,教导后人一定要仁善。做官的,一定要清正廉洁,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展示出桃源人民的淳朴的民风。禁丐碑禁丐碑是道光十一年(公元年)中秋合族成立,上刻有:“里至天井源,外至横路及岭下宝山殿境内”“强梗乞丐趁赶入境”“古老残疾准期每月初二,十六给发”。桃源人命获宪立碑,但并非不顾他们生存垂危,先祖们在外桃源桥外高山殿建有施斋厅,有专人煮饭,施舍给逃难村民和乞丐人员饱食充饥,常年供养周边的老人。每月的初二和十六日,在施斋厅发放半个月大米及购油盐的零花钱。这可以看出桃源先人的仁心善德的良好品质。禁赌碑禁赌碑是嘉庆十一年(公元年)二月立,内容为“合源奉宪禁止赌博”。看上去不起眼,但从“宪”字感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明在帝王制度时期具有强大的宗族势力,有较高的社会威信及影响力。按新制度的说法,就是此碑是通过国家最高权威机构批准设立的,是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得遵法执行的。这可以看出古桃源村风文明,文风昌盛,能用村规民约来教化后人,对违反村规民约者进行惩处,促使家族团结,人们和睦相处。更能感悟到陈氏宗族强盛富有,后突出徽商文化,孝义文化,内涵韵味深厚,商贾们的善行美德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魁星阁它的主要作用是镇住水口魁星阁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结构,魁星阁原高三层,四面装饰有飞檐翘角,建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年),时至公元年重建。底层有四角翘,二层六角翘,三层八角翘,上端配有锥形七彩瓷葫芦。葫芦顶端竖立一个“寿”字,八个翘角有铁链斜拉着避雷寿字。18个翘角配有十八只金属风铃,二层和三层八方都有精致花雕窗帘,雕刻工艺非常独特。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会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阁。阁内供奉的是汉族神话中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而桃源的魁星阁一楼供奉的是陈氏祖祖辈辈自己的魁星陈轶。轶公,字彦文,镇压黄巢起义,战死浮梁战场,文宗封其为英烈侯,足显陈氏文人辈出。兔耳溪进村有一条河,这条河名为兔耳溪,顾名思义,这条河的整体结构看起来像兔子的耳朵。这是要教导后人,对于别人说的话,一定要仔细聆听,对于别人的意见,一定要细心的听取,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生活中要多听取一些善言。如果要是听取了一些不好的言语,那就一定要用兔耳溪的河水洗一洗,净化一下自己的耳朵。甲子碑文金桂山和金龟山,两山交接的山弯中,有“甲”字碑文,与玉印涵潭,仙人履迹连城一个“品”字。山弯儿中有一光滑平坦的青巨石,巨石上有一个天然的“甲”字。甲字下方两侧有一双2~3cm深脚印,山弯处上方有一悬崖瀑布,溪泉不断,四季不枯。陈胡公十一世孙万公跃,生子完,于公元前年奔齐国,改姓田,字敬仲,史称天敬仲,任齐国公正,其子孙世代为大夫,至敬仲十世孙,因为当时代姜姓齐国而建,田氏齐国称太公。公元前年,田齐最后一位皇帝田建投降于秦国,他的第三个儿子田轸逃亡天下,漫游江南,游历至此,站在桂龟两山弯中的巨石上自言自语说道“我田轸来此一游”。这时候来了一位神人,他是谁呢?他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说道“不对不对,你田轸本姓陈,不可忘了本啊。”铁拐李跳上巨石,手中拐杖随田字正中直通而上,又说道“这个地方属于陈国境内‘陈氏’天下第一姓氏矣”属甲也。从此巨石上留有了一个清晰的“甲”字以及一双脚印。后来田轸听从了仙人的教导,恢复了陈姓。“品”字中另一个‘口’字就是“先人履迹”了。传说,金桂山脚陡坡,有一块巨石,巨石三丈有余,上有数行大小不一的脚印,清晰可见,这是先人留下的脚印。传说有二,其中一个是说,铁拐李教化田轶恢复陈姓后,回天府之后向众神仙讲述桃源圣境,引起众仙子的好奇心。吕洞宾,何仙姑等众仙人结群下凡,群游桃源,他们登上金龟山壁崖,各显绝技,留下脚印群观。孝女坟在大经堂的后侧有一孝女坟,孝女的一生非常的具有传奇色彩。孝女的生前在天宫是王母娘娘的贴身侍女,有一天,她与七仙女姐妹在南天门前讲故事,说玉帝和嫦娥年少时有傻玩的故事,说是在嫦娥独守广寒宫,备受煎熬之时,玉帝还常常在广寒宫门前出现。后来还讲到玉帝与嫦娥之间的绯闻,这时,一旁变身为侍卫的玉皇大帝龙颜大怒,就将这个散布谣言的侍女贬到凡间,后来,她就投胎生在桃源一户富商陈槐潭的家里,取名陈艳,世人称她为“孝女”。她天生聪慧,传说她能“眼观双路字,耳听十人言”,熟读孔孟经典,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其父不仅经商有道,是个富商,也是个有名的大善人。因此,陈艳从小耳濡目染,也培养出一种仁爱济世的高尚品德。可天有不测风云,在陈艳十六岁的时候,其父外出途中,不幸沉船身亡,母亲焦虑成疾,卧床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其母便去世了,当时正值荒年,陈艳简简单单的办完了母亲的葬礼,省下钱来,救济灾民。陈艳终生未嫁,年老时,经常以孔孟之道来教育周边的小孩子们,有时候会分发给他们零食,跟他们一块玩耍,孩子们都叫她“菩萨奶奶”。陈艳五十五岁去世,去世前立下遗嘱,死后家产全部捐给祠堂,由祠堂代为施善。死后,族长被她的义举感动,亲自操纵丧礼,并选大经堂后的金龟山为右护山,泰安山为墓地,面向东南而厚葬,以彰显其生前功德。其碑文刻有韩愈的诗句“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寄夜台“,以此来歌颂陈艳的高尚品德。拐过这个弯儿,便能看见桃源的全景,桃源的村基是金元宝形,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溪水呈S形。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修身养性,排忧解压的好地方。荷花池大家都知道荷花的寓意很好,因为桃源做官,经商的人较多,种这片荷花池也是告诫自己及后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要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和清清白白,坦坦荡荡的态度。大经堂大经堂,原名五甲祠,是一村九祠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十分独特的是,它是一个风水祠堂,祠堂内不供奉祖宗牌位,而只是作为族人聚会议事和活动的场所。因为之前虽有廊桥,古树把守水口,但水口距离村口较远,抵挡不了山风,古语常言道”北风吹得人丁灭“。因此桃源祖先在这村口建一个风水祠堂,这在徽州祠堂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大经堂建于明世宗年,由四十五世祖三公后裔,巨盐商陈继科捐资十万白银,胞弟陈继武设计施工在村口建一个风水祠堂,镇水,辟邪,聚财,保护村丁。进深55米,宽1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结构为一院两天井三厅堂,宏伟壮观。祠堂共分为四部分,分仪门,前院,享堂及寝堂四部分。前院两侧门是进出村口的通道,门口有提额,进村是“西山爽气”,背面是“星联”。在您的面前你能看见一个独具一格的“福”字,这个福字比标准的福字要多一点,这道出了在这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美好幸福的生活。持经堂持经堂,始建于元朝世祖至远二十九年(年),由陈仁四的孙子陈思一建造。因祠堂建在三甲地段,起名叫三甲祠。后因桃源商人在经营中自觉地以儒家道德规范自律经营行为,形成“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商业品德。“商者崇尚商业道德,持家讲究敬重简朴”,故将祠堂改名为持经堂。建成时的规模较大,进深52米,宽24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明代年集资重建。明末清初(年)毁于战乱,次年缩地重建,现进深39.8米,宽16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并在祠东建有“商斋厅”,保留经商特色。从大门进入前厅,首先看到的是铺在地面一块由碎石子铺就的平台,在桃源的“一村九祠”中这是唯一的一块。桃源经商的人多,碎石代表碎银子,财富都是慢慢积累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有句话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在告诫后人,也是告诫今天的年轻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从小事做起,尤其是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要能吃得住苦,才会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与左右厢房围合成一个宽大的天井院,也就是徽州传统建筑“四水归堂”。徽派房子的建筑特色就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天井,天井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风,采光还可以聚财。徽州人觉得天上下雨就是下金子,下雪就是下白花花的银子,叫做“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地面上的石板与石板之间都是有小缝隙的,水是都可以排出去的。在暴雨时节,水也不会干涸,这可以看出古代人桃源人的智慧,建立科学的用水,排水体系,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也让祠堂看起来更加的有灵气。叙五祠这个祠堂的享殿也就是正厅采用轩顶结构(俗话说的卷棚结构),犹如一顶冠帽,指的是官宦人家;将轩顶反扣过来,又像是一口大锅,寓意合族同锅吃饭,有福同享。叙五祠是桃花源陈氏的宗祠,原名“敦睦堂”。祭祀开山祖南宋进士陈鼎新。明孝宗年,将宗祠“敦睦堂”更名为“叙五堂”。取名“叙五”,象征桃源陈氏五支,继承先祖,团和敦睦,共创宏业。因此叙五祠打造的是一个和谐桃源。原先叙五祠的正前方为古戏台,是祁门县闪里镇一代常见的一种祠堂建制,既供奉先人,又娱乐子孙。是个寓教于乐的地方。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和风雨侵蚀,被毁坏掉了。但是高高在上的“恩光”两个字一直被保留至今,其他很多地方的古戏台上书写“恩荣”两字。恩荣是指皇帝对本家族或是某些成员的嘉奖,通过圣君恩来彰显祖德。而这写的是“恩光”。而恩光要比恩光的级别更高,一说到“光”字,大家都会脑补到blingbling的感觉。这儿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两个字的来历以及它的含金量。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徽州祁门境内发大水,田毁房塌,一片狼藉,其场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年的汶川大地震时的受灾场景,就可想而知当时受损的程度有多严重的了。于是,皇帝就着急的不得了啊,但就在这个时候呢,听说陈氏家族捐了十万两白银,两千六百余担稻谷,救济灾民,皇帝心里别提多么欣慰了,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于是在高兴之余,就恩赐了“恩光”以示嘉奖,另送牌匾“永延仁爱”以此答谢陈氏家族做出的贡献。“恩光”这两个字充分体现出乾隆帝对陈氏的认可。同时也希望桃源子孙世世代代的将“仁爱”延续下去。并认为陈氏家族的“仁爱”是种美德,给世人做了很好的榜样,传递出了正能量,而这种精神应当为世人所学习,应为世人发扬光大,因此赐了“恩光”这两个字。槽门

在封建王朝制度的旧社会,县,府,刑部等都设有衙门。它展示了统治阶级的法治权威。家族建有槽门,它代表着家族兴旺发达,强生富有。设有槽门在当时社会是享有较高声誉的家族威望的象征。槽门建立在宗祠的前面,立在进祠堂的必经之地。道路两面设有活水池,一是用于

防火,再者是为了警示后人为人处世的两面照身去污的镜子。

门前两侧四对旗杆鼓,是桃源历史功名的标志,据村里老人介绍,原先保级堂前面的广场上,摆着十几对旗杆鼓,小小的山村,子孙考取功名的,都可以在祠前竖一棵旗杆,因其是木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但剩下了不少的石旗杆鼓。但在文革时期被损坏了不少。保极堂因为陈姓为舜帝后裔,舜以孝闻名,所以陈氏祖先希望后人能履行孝道,将“孝道”延续,并发扬到极致,故取名为“保极堂”。希望后人保持“舜德高风”,做“真良家”,因此打造的是“忠孝”桃源。因此在保极堂的前院的壁上书写“仁”“礼”“孝”“忠”四个字。这也凸显了保极堂的宗旨,打造一个“忠孝桃源”。保极堂的前额书写有“太丘遗风”的牌匾,太丘公陈实,天下陈姓的一世祖,“梁上君子”故事的主人公。“遗风”是指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以及某个时代遗留下来的风气,这便是对陈实公最高的赞扬。保极堂门前的柱子均采用石雕,石雕是徽州三雕中的一种。其底座上雕刻工艺精准,图案精美。其上雕有精彩的人物,龙狮,花鸟,动物图案。抱鼓石,古时的住宅前都有用来支撑门框,门槛和门扇的门枕石;第二就是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门梁上的木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富即贵”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它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螺蚌抱鼓石”,分为三段:下部为基座,中部为托件,上部为抱鼓石。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势,像一只螺或蜗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负的厚重外壳。上边刻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抱鼓石材料一般有石制和木制两种,但多采用石制的。是除了北京四合院宅门为代表的“如意抱鼓石”之外的另一种典型的抱石鼓。在明清时期衙门口有鼓是为了“击鼓升堂”用的,这里击鼓就是传声。后来,古代大户人家院落比较深,光靠拍打门前的门钹(bo)不足以让院内人听见,于是这些官宦人家在宅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象征通报来客的鼓形,同时,抱鼓石也被看作能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另外,将门枕石上方做成圆形可与下部方形基座构成“天圆地方”的和谐美好寓意。所以,抱鼓石是官衙门前升堂击鼓和守门狮子的结合体。门礅的形式多种多样,代表着不同的房屋主人身份和地位。此处为抱鼓型有兽吻头门礅,代表主人是文官,抱鼓石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从题材上来分,可分为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等。鼓座上多浮雕着牡丹,荷花,芙蓉,葵花以及如意纹,卷草纹。祥云纹等纹样,表达着福寿吉祥的寓意,是花好富贵的象征;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其雕刻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一份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抱鼓石并非“门当户对”的门当,但可作为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参照物。古代“户”“门”不同,古人认为室为户,宅为门。故门簪与户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而抱鼓石则只能位于“宅门”两侧,而不能成为“室户”的门枕石,也就是说抱鼓石比门簪更能显示出宅主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抱鼓石为“门当”,门簪为“户对”的说法不可信,只是附和了“门当户对”这句成语。保极堂建于元朝咸宗年,三梁过三,二十余柱。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的小宗祠,名约九甲祠。元朝顺帝至正六年()年集资重建,祠基扩大至现有规模。清末六十世祖陈盛梓才公(武举人)出巨资为首于清末年新扩大重建。进深46.6米,宽18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保极堂分前后中三进,前进遇有重大节日,在前进搭台演戏,既祭奠祖宗,又能教化族人,正月祭祖,在这儿举行。合族齐聚,追思祖宗创业之艰难,共忆先贤伟绩之辉煌。勉励后继承太邱之遗风,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良好榜样,团结奋进,光宗耀祖。传统的民中华文化的“孝道”精髓。桃源祠祭二零一零年被国家文化部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草龙桃园建村多年,就舞了八百多年的草龙,人们在祠堂扎一年一度欢庆丰收的更为富丽的绸布龙,每户自由出资三五元,或者一把香,一包烟,龙一般是十二节,逢闰年的话,就再加一节,一共十三节,十二名男子共舞一条龙,显示着人与时空的和谐统一,平年俩三条龙,到闰年的或重大节日的时候,每个祠堂都要出龙,多三五条,也是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宇宙论,人们高举插满香火的龙从村头到村尾,他们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万能的龙,永远给虔诚的人带来福祉。关于桃源龙的传说,宋朝时期,有一位聪明好学的学子,但可惜的是,三次科考落榜,隐居在一个村里教书,有一年大旱溪水断流,先生不得不天天去大山脚下的湖里取水,有一天早上,,他在打水的时候,看见水底有条龙的身影在翻动,接连几天都是如此,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看,始终看不见龙头,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玉帝将天河龙王打入凡间,并压在大山下的传说,于是就将这潭水取名“龙池”。并执笔画下龙的身躯,但这只是一个没有头的龙。先生每天来龙池取水,都会看见龙在翻动,想要跳出泉池的那种不停针扎纠结的样子,先生很想救他脱离苦海,而且先生每天看见这条痛苦的龙总是会想联想到正在遭受干旱的灾民,是怎样一个“痛苦”了得,先生夜夜不能寐,有一天,先生做梦梦见一位仙长,站在他面前说“先生满腹诗书,能书能画,心地善良,有感化上帝的才能,只要你诚心,天天写《心殇》,每天早晨在龙池烧书向天祭拜,祈求玉帝赦免天河龙王”秀才按照仙人的指点,持续数月,当真感动了玉帝,下旨赦免了天河龙王。一天午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雨突发。山摇地动,人们就看见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在清澈的龙池里跃起,升入空中,腾入天河,瞬间风雨大作,甘露洒遍大地,万名欢呼劫后重生。雨过天晴,在空中终于出现了龙头真身,先生完整的画出了一条真龙腾跃的景象,从此人们称呼这个先生为陈应龙。从此人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桃源人民按照陈应龙的龙画,扎制了金龙,每到节日,人们舞起壮丽的金龙就好似腾云驾雾,把桃源人对岁月的祝的感恩传达给上天。地母庙(仁慈桃源)地母娘娘,是女娲娘娘,盘古之后的第三位大神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万物之性崇拜,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清末民初,江北逃荒的姑娘王来香,嫁给了桐山下的村民陈术良,生育了一男一女,但都夭折了,后领养了一个儿子,也不久亡故,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自己的孩子,但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丧子之痛了,因此,这个家庭弥漫在一片灰色阴影之下,加上丈夫体弱多病,王来香痛苦不堪,自责命苦,躲在后方的花街上,日夜不停的哭,有一天,来香坐一个井水边上,望着水中的自己,痛苦欲绝,于是起身站在井边准备往下跳,想一死了。但说时迟,那时快,duang的一下,朦胧间,来香好像看见一位妇人家从空中落到花街,盘坐灯火之上,眨眼不见,来香隐约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暗示,感觉佛仙即将降落人间,于是搬来几块青石砖,搭了个小庙,自此之后,来香日日祭拜,数月后丈夫的病在来香的祈祷下,居然不治而愈,来香夫妇将这位仙佛请入家中,在楼上供佛。礼拜者络绎不绝,渐渐地,烧香拜佛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位献佛也成为了大家的信仰,于是众人献才献料,在村头专门为这位神仙建造了一座VIP庙宇,以此来护佑全村平安。因当初神灵现身于地,故将庙堂命名为“地母庙”。地母庙一人高的佛像,由苏州艺师雕刻,水运至外桃源并请入殿堂,乃谙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生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目的,建庙塑造祭祀地母,以求赐福灭灾,给众生带来吉祥康泰。敬奉祈祭地母神以成为历代民众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之盛举。豆糖坊这是一种活的印刷术,“字豆糖”是古徽州六县之一,祁门县的一种民间糕点,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过春节期间当地村民摆放在八仙桌上招待客人的必备糕点。它的制作工艺是将豆粉,用麦芽糖稀调均匀后,切成条,块状,另用黑芝麻和糖稀,根据字的笔画切成条状,拼凑嵌入,可做成福、禄、寿、喜各种字样,字体拼凑好之后,用双手从四周开始向内开始紧缩,边紧缩边拉长,定型后切成薄片即可。一共要经历28道工序才可制成。大小跟铜钱的大小差不多,香甜味醇,口感极佳。当年,陈世英获奖之后回家过春节,正值家家户户做豆糖准备春节茶点。为答谢美国友人,英国客商,陈世英用黑芝麻及黄豆粉做成嵌有“世博金奖”及“忠信昌”等字样的豆糖。自此,开创了豆字糖的茶点新品。随后,豆糖内的字越来越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包含美好的寓意的财、富、贵、春等字样,也被当地人视为“祁门茶点一绝”。传统的“字豆糖”忠信昌藏有麦芽糖稀,黑芝麻粉,黄豆粉三种原生态材料组成,经过制糖艺人“磨粉,熬糖,搅拌,压实,制字,拉伸,切片等”28道纯手工工序巧妙制作,一块块铜钱大小的豆糖上,嵌入了一个个诸如“吉”,“祥”,“福”,“禄”等祈福迎祥的汉字,黑黄分明,让人在吃掉一块块豆糖的同时,享受着一遍遍无声的祝福。

罗汗松

桃源是南宋建村,距今八百多年的历史,据桃源宗谱记载,这颗罗汉松在桃源仙人迁徙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树高16米,树径最大处1.7米,枝干发达。松针茂盛,有千年树龄的罗汉松在中国属于非常稀有,珍贵树种,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五门樟倒栽五门樟民俗婚礼于年冬在保极堂补办婚礼

备注:

·文献方面参考当地村志、当地编写的导游词

·图片部分截取网络、部分由自己拍摄

·

想看世界的大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tz/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