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下诗文作品余篇,其散文的成就大于诗歌。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著有《河东先生集》;留存至今的诗余首,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善于用简淡清新的文笔抒写深厚的感情,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柳宗元(来源:《天府芙蓉》)

柳宗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年少成名,二十一岁及第后看尽官场的黑暗腐败,萌生了改革的思想。此后,他加入了以王伾、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积极推行革新,主张抑制藩镇势力、罢黜宫市、贬斥贪官污吏等,史称“永贞革新”。永贞元年(年),唐顺宗被迫禅位,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后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身为佛教天台宗信徒的柳宗元,在被贬官到永州后,住进了龙兴寺,并与龙兴寺住持、天台宗高僧重巽交游密切。他在这里写下了与芙蓉有关的诗,如《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此诗为明志之作,全诗采用拟人手法,柳宗元自喻为木芙蓉,将芙蓉化为情感之托、心灵之镜,以及与世人沟通之道。诗题意为将木芙蓉从湘江岸移植到龙兴精舍,即龙兴寺。诗中第一句,可作多解,一解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解为才美外溢必为识才者所赏识,焉能孤守秋江。后者兼说花与人,由江畔之芙蓉联想到诗人自己,更符合当时境况。

第二、三句,深秋至,婀娜挺立于湘水西岸的芙蓉花,不断经受着风刀霜剑的吹打。诗人于心不忍,既然盈盈身姿艳丽花影不为世人所识所惜,那么就离开逐渐寒冷的江水岸边到龙兴精舍吧,让那浓郁芳香沁满寓舍前院。诗人爱花、护花,实为自爱自怜。

第四句中,“芰荷”指水莲花。佛经曰“高原陆地不生莲花”,木芙蓉难与摇摆不定的水莲花同处,反而一生能扎根于高原陆地。柳宗元以诗明志,表达出即使被冷落、话毁和抛弃,也不会沮丧、消沉和自暴自弃的人生态度。有学者评论说:“此诗写木芙蓉美丽而孤独,深受风霜欺凌,诗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于居所窗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怜花亦即自怜。”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抚平内心创伤,驱走孤独幽愁的常见方式。

盈盈湘西岸(武侯区地志办提供)

龙兴寺住持巽公在龙兴寺内修建净土院,即巽公院,柳宗元曾以此院为题写《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满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这首诗有可能是巽公新修净土院,柳宗元特意赠送木芙蓉后所写。诗词第一、二句着墨鲜艳的花容,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动静相间的水彩画。新建的芙蓉亭里装上了红色的栏杆,四周的木芙蓉也已盛开。阵阵清香随晨风越飘越远,只留下沾满寒露的花儿愈加鲜艳。

第三、四句描绘了奇异的花姿,鲜艳的花朵潇洒绽放,缀满枝头,或俯或昂,千姿百态,更令人惊奇的是,阳光下的花颜亦千变万化,或白或黄或红。曾经听说佛法中有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是谁巧夺天工,孕育出如此空灵的芙蓉花。

最后一句则描写诗人留恋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舍离去,不知不觉已入夜,秋月当空,寂静如斯,唯山寺晚课钟声悠悠传来。如此禅境美景,正是诗人精神寄托之向往所在。

寒露起,芙蓉开(武侯区地志办提供)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自肆于山水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郁结,木芙蓉也成为诗人的精神寄托,表达其沉醉于禅境美景的生活志趣,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道德情操,以及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来源:《天府芙蓉》,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方志武侯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pz/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