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525/7168769.html
西南行记文/张全林

泰安古镇

一、念成都

五月之尾,适于远行。行必有方,其在西南。

近期有一首歌,道是《成都》,其中一句: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歌是好歌,情怀亦好,昨夜酒,嫩绿柳,坐在小酒馆,直待黄昏后,道是思念却无愁。

况且,还有杜甫草堂,武侯祠。

于是,选择成都。

如果时间足够充裕,心情足够慵懒,可以坐绿皮的火车,或者坐船至巴蜀,沿途有三峡的瑰丽,有猿啼的青山。然而,人到中年,最乏的便是时间。

启程在夜晚。周末的泉城,下午刮了初夏的风,落了初夏的雨,卷杂着尘土的气息。夜间的飞机,实在无聊,窗外没有风景,没有云朵,也望不到星辰,只有读书。书是在机场购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页页观去,看那曾文正公如何五次受辱,如何与左宗棠恩怨,如何修养身性,如何经济生活,如何为官为人,女儿则吃零食、粘贴画。轰隆响动时,已到成都。

二、宿在民家

张祜说“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宿何以愁?不知,但见宿之事大也。

一路行止,唯妻做主,她倾意民宿。地点选在不甚繁华,但交通便利之所。时间已到了凌晨,灯光不甚刺眼,成都的夜是宁静的。车在夜色里穿梭,也在不知名的小巷穿梭,那巷子仿佛很有岁月,树木很是苍苍,树枝垂到地下,不时打着车顶甚或车窗。

所宿的民宅是一个小区,医院的门口,左右零落着几户卖吃食的商家,已不及细看。打听到了位置,坐电梯上了楼,办理了手续,再行至30楼,修整,歇下。

一夜微雨,没有声响。下了楼,到院内,温度大约在24,有些微风,但相当惬意。那小区自有韵味,成都独有的韵味。假山在侧,下设池水,旁生古木,木高十数丈,树腰挂有小牌,道是银杏、香樟、女贞、雪松……低矮处杂生灌木,最多的应是木芙蓉。银杏是成都的市树,木芙蓉是成都的市花。一个伟岸,一个绚烂,但各有品格。

有人说成都是移民城市,有人说成都是悠闲的城市。移民多聚,代表其大气包容;悠闲舒适,其来有自。当时诸葛亮治蜀,以严治宽,想来也是看到成都闲散舒适的传统,如此说来,则散漫的文化是成都骨子里就有的,虽诸葛丞相亦不能规其后矣。

成都小吃甚富,有的朋友说火锅必选,有的说要吃龙抄手、夫妻肺片、串串香,其实对于吃货而言,随缘而吃是也。左近多小吃店,半爿在内,半爿在外,半爿在外的多摆放着现成特色菜,比如泉水豆腐,比如各色小菜。总不懂何为抄手,第一个清晨就点了它,端上来一看,原来如此。抄手就是馄饨嘛。

远观草堂

三、杜甫草堂

年轻时喜欢李白,曾经一个阶段又偏爱李贺,皆因李贺郁郁不得志,与那时自己的性格相投。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则喜欢杜甫。李白是青春的,杜甫属于成年人。青春的时候,情绪易于宣泄;成年的时候,心志趋于内敛,才明白原来内敛和含蓄自有其美感。

唐诗到了杜甫手中,彰显出了成熟的美,一首、一句、一字品来,格外有味道,格律在他手中不是枷锁,而是昆曲演员手中的水袖,怎么甩都是美的。近来总想着家中要挂一幅画、一副字,一副什么字呢,想来还是杜甫的好。杜甫一首《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如在十年前,断然想不到要用杜少陵,而今,则一定要用杜少陵。

况且,他是最诗人的诗人。于是,因为要用他的诗,也因为成都有他的草堂,于是有了西南行。

草堂不甚大,杜甫草堂四个字为郭沫若所书,历经战火、兵燹,今存多为后人模拟。所想与所见,多大相径庭,中国人最擅长的便是将古迹变为名胜,将名胜变为风景,将风景变为产业。唐朝古迹和仿造的草堂,应是其中最印象深刻的两处。草堂建在草木葱茏之处,依稀是唐宋模样,土木结构。墙是土草坯,顶是茅草——想来定然是茅草,不然何以对得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平地起堂,堂有正阶、东阶、西阶。自西阶上,则见卧房。卧房很狭小,北窗无纸,窗下一木塌,窗下墙破损有洞,茅草破败于外。右行为办公场所和客厅,客厅摆放竹榻,榻上有竹桌竹椅,不知唐人果如此否?右又有厨房、厨具、下水系统等。不知为何,想千年前,子美果居其中乎?彼时,草堂断无此繁华,茅屋,秋雨,大风,饥寒,凄楚,昏灯,中国文人大抵面临相同的命运。

想到爬格子生存的所谓文人和书生,想到逝去的苇岸,或者还有海子。

但杜甫之所以为杜甫,诗圣之所以为诗圣,在于器量和胸襟。幼时家中悬挂中堂,上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便在这草堂所写。那幅中堂现在还记得,画了一条江,江中有船,江边是山,山上有草木,草木掩映处有一户人家,人家的房子有一扇窗,在窗子里可以看见过往的江船,抬头可见远处的山雪。但这画无疑是虚写,而杜甫则是另一种实写。

如果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在草堂完全可以望得见百余里外的雪山,那雪山便用此诗命名,曰西岭雪山,海拔余米,为成都第一峰。此次无缘,只有来日再观了。

成都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最难包容的是诗人,所幸杜甫遇到了成都。在成都的四年中,他总共写了余首诗,其中耳熟能详的至少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每一首都足以名闻草野。

其实后人应该感谢草堂,草堂是诗人的,也是后人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在喧闹的草堂风景里,抛却现实的繁华,如果仅留下那一所简陋的茅屋,在雨夜,在晚间,看那屋中人在春夜喜雨,在忧国忧民,在漫卷诗书,在对客饮酒,那才是不朽的诗魂。

春夜喜雨园

四、雨中武侯

其实,草堂距离武侯祠并不遥远,想必千年前,杜甫与我们一样,隔三差五就要到武侯祠拜访一番。

杜甫的《蜀相》,曾在高考测试卷中高频次的出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颈联和尾联经常性的要求背诵默写考试,但也确实写的好。

武侯祠与锦里一墙之隔,都一样的热闹。但更喜欢宽窄巷子。

时间到了中午,不忙进武侯祠,便在武侯祠正对面品正宗的成都火锅。成都火锅在辣,重庆火锅重麻,对于北方人总不习惯——虽然听说麻椒和辣椒均来自山东。火锅没有麻汁,只有多半碗香油,香油杂了葱,我们点了大量的醋。鸳鸯锅里大半是红油,辣椒和麻椒漂在油上,令人生怵。

慢慢吃去,也慢慢辣去,慢慢地吃酒,慢慢地解辣。正对着的窗外,也在慢慢地落雨。

成都多雨,但四五月间的雨不大,只细细慢慢地落将下来。在成都四天,几乎不曾见太阳,只见阴沉的云,微微的风,细细的雨。对于游者,最是相宜。

武侯祠,其实正名不是武侯祠,正门匾额上分明写着汉昭烈庙。按照古制,君相一般不会同祀,想是怕臣子抢了君上的风头,但老百姓不管这些。百姓似乎崇拜贤明的丞相,而说到丞相,则首推诸葛亮。诸葛亮是山东临沂人,四岁离家,总之是山东人无疑。至今人们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其中受诸葛亮影响甚大。

三国故事太熟了,三国志也略翻了一些,甚至大学的时候选修的也是三国史,于诸葛丞相如何治蜀、如何伐魏也自了然。但此处要寻的是丞相的《出师表》,也并不单单是丞相的《出师表》,还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话说岳飞在年过南阳,南阳也有武侯祠,在跋中写道: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记得初二时候,始读《出师表》,王克春老师所授。王老师说岳飞的字有特点,你看他起笔的点画如“白蛇吐信”,转折处的线条则似“竹叶倒转”,细细看来,还真是。自此,总忘不了出师表,也忘不了岳飞的字。可是,这种说法我没有找到出处,连度娘也不知道,想来是王老师自己的心得。

祠中有狭小的巷子,巷子边有不知名的古木,应该是杜诗中提到的:“锦官城外柏森森”。墙角生长了一簇簇的竹子,青色的石路的隙缝间长满了青草,青草延伸到天际,与古木连接,与细雨相逢,人与景便这样在成都相遇。

在武侯祠后面的“明良千古”殿前拍了照片,照片本不讲求技术,但暗红的殿,匆匆的人,都笼罩在细细的雨中。成都的雨,小起来如轻盈的雾,大起来也是柔软的丝。雨丝打在行人和旅人的脸上,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力量。

由此,便有一百种理由喜欢成都,喜欢成都的雨,成都的闲适,成都的或宽或窄的巷子,成都的包容,还有成都的慢。

木心有一首《从前慢》,很适于目前的心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慢下来,是旅人应有的心境,也应当是中年人应有的心态。慢的时候,所思所念的什么都快了。

雨中武侯祠

五、访道青城山

孩子喜欢成都的熊猫基地,大概喜其憨态可掬,其实亲见后也只是如此。毛发并不如电视上宣传的那样黑白,略略有些气味,且真的懒,趴在树梢一动不动。看到熊猫可以反省自己,人生并不全是吃喝睡。

第三日,终于可以见青城山。

知道青城山,大概有三个机缘。幼时看《新白娘子传奇》,白娘子有一段唱:青城山下白素贞,才知道白娘子是在青城山得的道。后来又看《笑傲江湖》,知道青城山的派主叫做余苍海,那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再后来是08年到四川抗震救灾,半路搭载的灾民就住在青城山下。而今,亦近十年矣。

欲至青城山,途径都江堰,但不愿过都江堰。当年在都江堰驻扎四天,见多了地震后的惨状,眼见满目狼藉,眼见妻离子散,眼见遍地焚香,遂不再过往。

对于这两个地方,余秋雨曾题字:“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青城山是问道、寻道、访道的地方。

年齿日增,遂有感悟:青年时应是儒家,中年时应是道家,老年时应是佛家。当然这是个人的感悟,不能算作众生的大道。星云大师自幼便有志于佛法,那是另一种人生。

青城山有前山和后山,前山道观鳞次栉比,香火气重;后山山峦叠翠,山水气浓。香火气重的地方,自然吸纳众多信徒,我非道家信徒,遂选后山。其实仔细思量,道家讲求道法自然,有自然的地方自然有道家气象。古时的云中子,后来的张良,甚至《封神演义》中众多的练气士,在何处练?自然在山中嘛!

青城山不甚高,海拔米的样子,前山很近,后山较远。打了车,以为不时可以到达,车在山路和松柏中盘旋,大约五十分钟的样子,女儿晕车呕吐两次方才到达。

到达的是山下的小镇,那小镇名字起的古怪,分明是四川的青城山,竟然叫泰安古镇,遂有他乡遇旧之感。道家讲求自然,佛家讲求随缘,山不忙上,且慢慢饮食开来。小镇亦不大,抬头一座山门,山门一副对联,道是:福地钟灵千秋灯火传临济,洞天集秀万方宾客乐泰安。山门后是一两条古道,古道两边是满满的门市,门市是敞开的摊子,摊子上摆放了各色山货、美食、器物,鏊子中煎黄了的小土豆,翠绿的山芹,褐色的蘑菇,门斗上挂着的如山的腊肉,平地上整齐的带露珠的鲜笋,药用的黄精,人工养殖的灵芝,青城山果“倾城”也。

最妙的是各色玻璃坛子,盛了红的黄的白的酒,近前看是天麻酒、猕猴桃酒,甚得酒徒之心。随心踱进一店,店中老板迎来,收拾凭栏处坐下,上茶。店家自准备酒食。说凭栏处,言不虚也。那店凭山而建,下有流水,水自山上出,临水凸出处曰吊脚楼。吊脚楼翼然水上,水溅山石泠泠有声,随山风有雾气袭来,吹到吊脚楼的桌椅上。其时,店家早端上自家山茶,茶采自山中,水取自山中,山中人奉与山中客,岂非道家气象?

摆了一道荤菜,一道素菜,荤菜有腊肉,素菜是山芹,一木桶白米饭,另要了四两猕猴桃酒。那酒十几度的样子,微微有甜味,让与妻子少许,女儿大口朵颐米饭青菜。清风一山,泉水一溪,果酒一壶,俗子一枚,遂不知身许何处了。

中午时分,始上青城山。山上景点自有名目,但并不去记,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了名字便不符合道家的宗旨。一路随心拾级而上,又自在信步而下,别无所见。只见眼中山,山上石,石上木,木边草,草边花,花下露,露聚流,流下溪,溪上桥,桥边瀑,瀑中雾,雾随风,风吹林,林中鸟,鸟鸣涧,涧中幽,故此山有“青城天下幽”之说。

幽,不是空寂,亦非死寂,幽是有灵性的安静,也是喧闹后的深沉。西北大漠的空旷不是幽,华北平原的一座土山也不是幽,贾宝玉说曲径通幽,王籍说“鸟鸣山更幽”,这些青城山都有,但并不周全。

青城山之幽,自然有曲径,自然有鸟鸣,自然后水声,但更有人迹,或者还有道心。无论是上山,或是下山,访山的行人三三两两。有二十岁左右情侣,有花甲的老人,还有出生几个月抱在怀中的婴儿。旅人游览名胜的多,如余秋雨所言问道的少,但人生又有多少道可问?下山时,遇山中人,乃抬滑竿谋生者,老人五十至六十模样,自言时当淡季,尚未开张,言辞切切。遂许抬妻女,至百米,令止,付资,共携下山。青山绿水,本就可以濯缨濯足;溪边木桥,也是人渡自渡;行色匆匆,恰是随缘而化。

傍晚,出了山门,在山水潺湲处,仿道家习俗,以竹笋下饭,以青菜为汤,以山泉为茶,看过客匆匆,往来于这山水之间。

山中古桥

张全林,男,年生人,临清人氏,毕业于聊城大学中文系,供职于事业单位。

抬头就能仰望晴空

顾问(姓氏笔画为序):王传明刘东方

吴文立张军范清安臧利敏

特约评论:卢军刘广涛阿勇张厚刚

特约主播:虹逸

主编:踏清秋

执行主编:姜敬东马美娟

责任编辑:若雪心禅

《山石榴》编辑部

聊城市文联、市作协重点扶持公号

平台宗旨:荐精品推新人传播正能量

投稿邮箱:SSL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jz/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