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涂兴明

·中共党员,广州中医院主任中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药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

·社会兼职:医院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会理事;广州医药行业协会中药材分会专家;医院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科技厅基础与应用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

一、历史沿革与变迁

本品始载于《本草纲目》:“列入木部,称为地芙蓉。”李时珍曰:“木芙蓉处处有之,插条即生,小木也。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山人取其皮为索。川、广有添色拒霜花,初开白色,次日稍红,又明日则深红,先后相间如数色。霜时采花,霜后彩叶,阴干入药。”结合《植物名实图考》,对该植物形态描述及附图,均与现时所用木芙蓉相符。《药典》年版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均有收载。

二、鉴定

别名芙蓉花叶、拒霜花叶、三变花叶、九头花叶、铁箍散叶、转观花叶、清凉膏叶。

来源本品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L.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等。

采收加工7~10月采摘,阴干或晒干。

性状鉴别全体被灰白色星状毛。叶片大,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状心形,掌状3~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钝齿,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基出叶脉7~11条,两面突起。叶柄圆柱形,黄褐色。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辛。

木芙蓉植物花蕾和叶

木芙蓉植物花蕾和花

木芙蓉叶正面和反面

木芙蓉叶上表面观

木芙蓉叶下表面观

三、说明

木芙蓉北方很少用,只验收过2次(如图1、2)。叶完全破碎,只能看出叶很大,叶脉两面突出,叶柄长,味微辛。

图1木芙蓉叶饮片

图2木芙蓉叶(摊开)

四、药性与应用

药性辛、微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用于肺热咳嗽,目赤肿痛,喉痹,痄腮,疮痈肿毒,缠身蛇丹,乳痈,脓疱疮,水肿尿少,水火烫伤,蛇虫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与用量10~30g。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或熬膏用。

使用注意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选方

1、治痈疽肿毒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密水调涂四周,其毒自不走散。(《古今医统》铁井栏)

2、治腮颌肿痛,或破成疮芙蓉叶不拘多少。捣烂敷之,以帛系定,日一换。(《奇效良方》芙蓉敷方)

3、治赤眼肿痛芙蓉叶末,水和,贴太阳穴。(《飞鸿集》清凉膏)

4、治毒蛇咬伤(木芙蓉)鲜叶、花适量。洗净,加食盐小许,捣碎伤口周围肿胀处,每日换2次。

5、治跌打扭伤(木芙蓉)鲜叶、花适量,捣烂外敷;或晒干研粉,酒、醋或茶汁调搽。(4、5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6、治小儿锁喉芙蓉叶捣汁,和鸡蛋煎成小块,贴卤门及肚脐。(《岭南采药录》)

7、治小儿惊风肚痛及急惊风取(木芙蓉)嫩叶,捣烂,和入鸡蛋,煎熟作饼,贴儿脐上,冷则随换。(6、7方出自《岭南采药录》)

8、治偏坠作痛芙蓉叶、黄柏各二钱。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简便单方》)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和抑菌作用。

医院研制祛瘀消肿膏制剂,里面组成成分含有木芙蓉叶,主要用于早期骨折,挫伤等,如下图所示:

祛瘀消肿膏

责任编辑:叶美琪

校对编辑:李镓洧

初审:涂兴明

审核:王剑

审定发布:范琳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fb/10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