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风景养产品建公司芙蓉寨村民合伙烹饪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在攸县莲塘坳镇中江村,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名为芙蓉寨。这两年,寨里的村民们通过自发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种”上了风景,“养”起了产品,开始惹人注目。 一走进芙蓉寨,闯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位列整齐、风格统一的夯土房,白色的墙体,红色的门窗,屋顶全部铺以青瓦,组成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别看这些夯土房如今“花枝招展”的,然而就在去年,“她们”都还只是一些未施粉黛的“黄脸婆”。 村民王金文说:“原来都是一些泥巴,黄泥土,现在粉成了白色的墙,多漂亮。” 要不是去年9月份,村里几位在外务工的村民倡建起了旅游合作社,出资将村里的夯土房进行修缮,村民王金文做梦也没想过,自家的黄泥巴夯土房还会有改头换面的一天。然而,谈及合作社的成立,这还得从芙蓉寨的历史说起。 早在很多年前,芙蓉寨由于山色俊秀、多奇花异草,寨上曾有异人钟洞云者结庵而居,以佛教聚徒,数百里外都有朝拜者慕名而来。可是近几年,这个颇有历史的村寨,却因为年轻人的离去,逐渐显出了凋敝的景象。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外买了新房,渐渐地就把祖辈建起来的夯土房遗留在了山林间。若不是故土难离的老人,这个寨子也许早已人去楼空。 芙蓉组组长李刚说:“我们考虑到这个是我们祖辈的基业,有年的历史了。不要因为现在改革开放,把这么个好的地方给遗忘掉了。所以说我们年轻人现在在想办法留在家里,有人在的地方,芙蓉寨这个名字就在。” 然而,要想留住芙蓉寨,依靠的不是深埋在内心深处的一缕乡愁,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正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吹乡村旅游之风。于是,寨子里外出打工的返乡青年李刚,便和村里其余六位同在外务工的村民商量起了办一家旅游合作社,并借村里最高的山名,将这家合作社命名为中江寨顶坳休闲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便是集中村民的土地。 经过前期几个月的工作,芙蓉寨所有的农户将自家的土地交到了合作社。可是,光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是远远不够的。于是,7位合伙人开始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种”风景“养”产品,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李刚说:“我们这个地方它就是一个小型的盆地,冬暖夏凉,适合我们做休闲旅游开发,特别是适合做养老康养之地。包括一些养殖种植,因为没有环境污染。” 眼前这个满是绿芽的田块就是芙蓉寨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田七、七色花等传统中草药已破土而出、恣意生长。村民们也在田间地里忙碌着,犁地、浇水、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村民王文瑞说:“目前初步的话就是说在下种,还有就是搭建遮阴棚这些东西。这个是必须的过程,要做到位,这样的话就会很适合药材的生长。” 除了药材种植基地,合作社还因地制宜的引进了青蛙养殖这一绿色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带活地方经济。 村民王华说:“水是最重要的,因为这里水质好。第二个就是气候,这里的气候适应这个青蛙生长。” 这些地垄整齐、沟渠畅通、井然有序的养殖田曾经是荒废多年的农田,面积近20亩,总投资60余万元。 此外,老黄牛基地、大雁基地、石蛙基地等生态养殖产业也在一步步的建设发展之中。如今,这个古老的村庄正像一只凤凰般,在努力地涅槃重生。 李刚说:“现在我们这里每逢节假日或者双休日的时候,每天的游客基本上达到将近两百号人。我们这边小型的农家乐每年的收入也达到了二十几万。然后目前我们五个产业基地加起来的话,大概预期回收将近万,也可以就是说每户预期可能分到10万左右。” 为了更好地保护并利用当地的闲置资源,芙蓉寨后期将继续加强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将寨子打造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康养旅游度假胜地。(全媒体记者:黄星王李曾) 编辑:周玲 责编:蔡晓雅 审核:旷恒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a.com/mfrpz/4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宜居长寿丨盼星星盼月亮芙蓉花苑居民最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